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 曹 燕
诗词中蕴藏着无尽的精神财富,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很重要,但是诗词绝对不是简单的背诵,背诵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去领会其中蕴藏着的精神力量,体验古人的情思,感受古人的道德情操,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徜徉在文化的广阔原野中感受美好品质的熏陶。当前的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都在刻意地让学生去背诵,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诗词教学中离不开学生的思悟,离不开教师的深切的引导,更不能离开学生全情的投入。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在上课伊始,教师要把握好诗词的吸引点,用这个点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而这个点的把握很关键,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能够把握好诗词学习的关键点,在导入环节,渗透诗词学习的情感共鸣,能够改变传统的授课状态,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参与度更高,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词中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情感。
例如在《山行》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采取了情境导入策略,在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为其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配上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此为背景,为学生展现了秋天的山间美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一句,教师用一个美好的图画展现出来,深秋季节的山间充满着寒意,弯弯曲曲的小路显出幽静之美。在云气缭绕的山林中有着小小的村落,这样的图画非常具有代入感,能够使学生迅速地走进诗中的世界,与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而传统文化的渗透尤其重要,诗词学习是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情境。
诗词靠的是悟,没有思悟的诗词学习注定是苍白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诗词教学中,也可以在思辨和思悟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备受关注,教师都意识到了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总是不信任自己的学生,滔滔不绝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只有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才能学会思考,学会理解,才能使学生逐渐地形成语文素养。
例如在《望天门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天门中断楚江开”,很多小学生是无法体会这样的景色特点的,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象此时自己站在天门山的对面,远眺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有一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豪迈之情,于是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这首诗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学生们都纷纷陷入了诗词的意境中去了,有的学生很聪明:“老师,我发现了这首诗中用了很多的表示动作的词,使这首诗活动起来了,有了生机和活力。”的确如此,“断、开、流、回、出、来”,这些词语非常的鲜活,写出了自然的美景和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必须要保障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学生素养的形成,学生只有在思考中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内化,让诗词中的古人的情感内化为一种自身的道德品质的升华,这样就能够不断地使学生接受精神洗礼,获得更为深入的思维发展。
说是语文学习的必备环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说话的权利,给予学生说话的时间,只有学生会表达,才能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在阅读完诗词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望洞庭》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感受,感受诗歌中的那种美好景色,秋夜月光下的景色非常迷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和赏析,有的学生就找到了“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话中的修辞,学生说:“老师,这写出了潭水非常的平静,就像镜子一样,能够照出我们娇美的面庞,我喜欢在这样的地方驻足。”“老师,我觉得‘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也很好,写出了洞庭山水苍翠如墨,就像是洁白的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我觉得这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非常美好。在这其中,就像是走在画中一样。”学生赏析得非常到位。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角色,要将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中,使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感受古人的情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这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诗词中蕴藏着的情感,运用情境导入、思悟体验以及畅谈感受等多种方法来使学生与诗词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用诗词中的精神指引自己的生活方向,用诗词中的文化品味来影响自己的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