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翻译视角下孙致礼翻译风格研究

2019-11-27 08:47
文学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贝内特译文译者

兰 越

一.引言

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对于译者而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确立翻译单位。翻译单位的概念已经从基础的词汇、语句扩展到了段落乃至语篇,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来进行翻译单位的选择。对翻译单位的研究有助于翻译实践的进行与翻译理论的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Halliday)提出,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语篇这样的言语单位,而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方式,其实质是用目的语的语篇材料来取代源语言与之意义对等的语篇材料。语篇视角对翻译活动具有指引作用。

而从语篇翻译视角出发的对译者风格的研究正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分析语篇翻译视角下译文中译者风格的体现,表明了译者风格在翻译活动中的影响与作用,强调了译者风格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从语篇视角出发的翻译实践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

二.语篇翻译

所谓的语篇翻译,就是以语篇为翻译单位进行文本的翻译。而翻译单位指的是“在译语中具备对应物的最小单位”,这就意味着选择以语篇为单位进行翻译实践的话,会更加注意文字的整体性以及其在上下文中的语境,可以更好地顾及到说话人,或者是译者的意图,乃至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些都有助于更准确地翻译文本。

讨论语篇翻译自然也要了解何为语篇。作为翻译单位的一种,语篇有着相比其他翻译单位而言的独特优势。语篇即是由一系列连续的段落或者句子构成的语句组合。其本身具备着连贯的语义与符合要求的语法和衔接连贯的结构,以达到其表达出一个完整意思的目的。语篇的完整不仅仅指的是它内部的句子结构,同样也包括论题结构或是逻辑结构,以及其作为自然话语片段的语义完整。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观点,语言的运用受到所在语境的影响。因为语言的使用存在目的性,所以只有在其所处的文化和情景语境中有意义才能实现其特定的目的。同时,语言的使用也会受到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影响。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语篇这样的言语单位,而非诸如词、句之类的语法单位。韩礼德(Halliday)等人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并非单独的词或句,它们是互相关联、相互制约的。这些词句因特定的交际目的,按一定格式组合成了语篇。也就是说,翻译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原文语篇,其最终产品是译文语篇。这就要求译者要学会从语篇的角度来进行翻译实践,以原文的主题为重点开展翻译活动。

三.译者风格

对于什么是译者风格这点,很多翻译界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刘柄善认为,“风格也就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思想文化陶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而翻译家张今则提出译者风格这一概念应被分为精神和物质这两大方面。尽管定义方面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译者风格的具体体现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带有情感色彩的遣词造句上,不同的译者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译法,这就导致读者在阅读不同的译文时,感受到的话语间的情感色彩和心理活动往往是不同的。

其次,翻译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也是译者风格的一种体现。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译者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对译文的理解,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或技巧,便可以体现出译者不同的个人风格。

最后,从翻译材料的选取上实际也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译者风格。在选取翻译材料,尤其是文学类的翻译文本时,译者通常会结合个人兴趣、翻译目的和自身擅长领域的角度来选取材料。这其实已经体现出了译者风格的存在。

四.从孙致礼《傲慢与偏见》(节选)的译文讨论语篇翻译视角下译者风格的体现

孙致礼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他自1979年来已经发表了30余部英美文学作品的译作,以其翻译的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为代表的英美文学译作是公认的最经典的几个译本之一,在我国翻译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知名度。

孙致礼先生翻译过奥斯丁的六部作品,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哈代的《苔丝》,并且译文的语言准确而生动。从翻译材料的选取上我们可以看出孙致礼先生某种程度上倾向于选择有着大量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的文学类文本,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译者风格。

孙致礼版本的《傲慢与偏见》翻译于1990年,其出版后广受好评,多年来由译林出版社等出版社进行多次再版依旧长盛不衰,可见其译文质量的过硬。这里以《傲慢与偏见》第一章开头的部分句子为例,以分析语篇翻译视角下译者风格的体现。

Source Text:“My dear Mr.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Mr.Bennet replied that he had not.“But it is,” returned she;“for Mrs.Long has just been here, 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Mr.Bennet made no answer.“Do not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 cried his wife impatiently.“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This was invitation enough.

Target Text;

“亲爱的贝内特先生,”一天,贝内特太太对丈夫说道,“你有没有听说内瑟菲尔德庄园终于租出去了?”

贝内特先生回答道,没有听说。

“的确租出去了,”太太说道。“朗太太刚刚来过,她把这事一五一十地全告诉我了。”

贝内特先生没有答话。

“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租去的吗?”太太不耐烦地嚷道。

“既然你想告诉我,我听听也无妨。”

这句话足以逗引太太讲下去了。

从语篇翻译的视角来看,可以将这段话视作一个语篇。那么对其内部词汇、句子的的翻译就要从其共同主旨的角度来进行。这一段讲的是贝内特太太听到自家附近的内瑟菲尔德庄园搬来了新的单身汉,从而兴奋地希望贝内特先生能够尽早上门拜访,好将自家女儿介绍给对方。根据其大意,译文应该体现出贝内特太太心情的迫切,同时体现出贝内特先生对妻子所热衷事物的不上心。

孙致礼的译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一方面,“不耐烦地嚷道”“足以逗引太太继续讲下去”体现出了贝内特太太此时着急的心情,而“听听也无妨”则显示出了贝内特先生的懒散与冷淡。另一方面,译文文字流畅,整体感强。可见译者掌握到了原文的主旨,从篇章的角度对原文进行了很好地处理与翻译工作。

这里同样可以体现出孙致礼的个人风格。此处译文的语言平实但不失日常对话所特有的生动性,读来通俗易懂但并不缺少趣味。孙致礼的版本也很好地体现出了奥斯丁幽默细腻的笔法,这段就很好地展现出了贝内特夫妇二人完全不同的性格,以及贝内特先生在面对自己的一有消息就着急起来,头脑也不精明的妻子时的懒散和那种微妙的享受着妻子的这种笨拙的态度。孙的译本还是很好地从语篇的角度把握了原文的神髓,并将自己的风格展现在了文字间,给读者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从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到,孙致礼的译文在遣词造句上明显带有着个人色彩,这就体现出了译者风格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翻译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也可以体现出译者风格,这里以另一处译文为例。

Source Text:"I do not mind his not talking to Mrs.Long," said Miss Lucas, "but I wish he had danced with Eliza." "Another time, Lizzy," said her mother, "I would not dance with him, if I were you." "I believe,Ma'am, I may safely promise you never to dance with him."

“他没跟朗太太说话,我倒不在意,”卢卡斯小姐说道,“可他不该不跟伊莱扎跳舞。”

“假如我是你,莉齐,”那做母亲的说道,“下一次我还不跟他跳呢。”

“我想,妈妈,我可以万无一失地向你担保,我决不会跟他跳舞。”

从译文中可以看到,孙致礼在进行文本的翻译时,采取了倒置、增译和省译等翻译技巧,如将"but I wish he had danced with Eliza"省译为“可他不该不跟伊莱扎跳舞”,使得语言表达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而从翻译方法的角度而言,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相对更偏重直译,以求更准确地传达原文意思,但又采取了符合对话情节的口语化表达,使得阅读起来亲切自然。翻译方法与技巧的选用同样体现了孙致礼的译者风格,这使得其译文有很强的可读性与独特的魅力。

五.总结

从语篇视角出发的翻译对翻译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从整体角度分析原文,把握原文的主旨。而译者风格正是翻译活动中不可忽视的要素,而在进行语篇视角下的翻译活动时,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读者在阅读出自优秀译者之手的译文时,往往会被文字间透露出的译者的个人风格所吸引,从而对原文产生更高的兴趣,甚至可能会以此作为是否阅读下去的重要标准,可见译者风格对读者的影响之大。译者风格在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学类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这点会直接反馈于目标读者。译者风格这一话题值得进行更多的讨论与研究。

猜你喜欢
贝内特译文译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贝内特称不参加新议会选举
冰上舞蹈搭档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书名:《非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