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愁情小议

2019-11-27 08:47周铁英
文学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愁绪李清照词人

周铁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1]这是难以割舍的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回望故国,沦为阶下囚的国愁。“愁”常见于历代骚客的诗词。据统计,李清照现今流传下来的作品有五六十篇,直抒“愁”情的有十几篇,其他写到“泪、怨、恨、凄、惨”等间接涉及到愁情的也不在少数;可见“愁”情自始至终贯穿在她的生命中。

一.愁因探析

李清照出生于官宦家庭,文化底蕴浓厚。特殊的家庭环境,为她与同时代文人提供了更多接触的机会,也让她开阔了眼界,从而造就了她亦柔亦刚的性格。她的从小锦衣玉食,物质条件优渥,精神世界也及其丰富多彩,她的“愁”从何而来?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闲愁

李清照的家庭条件很好,她从小天赋秉异、博览群书,同时她感情细腻,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悟,这也让她的性格变得多愁善感。于是,花开花谢……大自然的万物更迭都会让她心生愁情,这种愁是淡淡的,婉约绵长。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愁不消残酒。……应是绿肥红瘦。”她待字闺中时的词。短短几行,由物及人,叹韶光易逝,进而生出惜春之意。这种淡淡的愁绪贯穿了全文。

(二)离愁

李清照的婚姻生活那是幸福美满,但是丈夫常年在外为官,夫妻倆经常两地分居,所以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开,也常常会触发她内心深处深深的离愁,于是她用她的才情,为我们留下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离愁别绪深长,绵远;有时她寂寞难耐,不禁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时,便会“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这种情感在恰逢节日时,就更浓了。如《醉花阴》“薄雾浓雰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时节又重阳,宝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片写她独处深闺,慵懒惆怅,下片写她在重阳节的清冷之感。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是具体、传神地写出了她的相思苦。

(三)国愁

她虽是一届弱女子,却心忧天下。靖康耻,标志着北宋的灭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此,李清照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紧接着丈夫离世,她如浮萍般漂泊他乡,却依然时刻挂念故国。只是“物时人非事事休”(《武陵春》),尤其是在《声声慢》中,她把家国之愁抒发的淋漓尽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力。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连用七个叠词,表达她内心的凄苦、哀愁,又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结束,表达了她的孤独无助,以及绵长的愁苦。这首词通过描写秋景,抒发了她在经历国家灭亡、家园不存、丈夫离世后的痛苦。

自身的遭遇虽然不幸,但词人没有完全沉浸其中,她更是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兴亡,这也使她作品的思想内涵更丰富了,使她的词走出了闺阁,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历史。

二.愁绪的表达方式

上面的内容是从李清照愁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接着我们一起来鉴赏作者是如何从女性的视角,以其特有的笔触,来书写她似东流春水般“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的。李清照的作品中多次提到“愁”,而且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使作者的愁情展现得更细腻、更立体。

(一)直接写愁

即直接抒写自己的愁情。她的愁是如此的多,如“正人间愁浓”,(《行香子》)“薄雾浓雰愁永昼”,(《醉花阴》);在她的笔下,愁还有了分量,而且还很重,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而且她笔下的愁有了动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才下”、“却上”两个词把相思之苦在极短时间内的起伏变幻,表现得生动、逼真。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愁意绵绵,又通过这一系列动作的快速变化,表达相思之深、之浓。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她眉头刚刚舒展开来又紧蹙成一团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她心中的愁苦。

(二)借景写愁

即通过对客观环境的描写来抒写的愁绪。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客观事物,二是指自然环境中的景。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庸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这里作者通过闺阁中特有的物品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愁绪:冰屋内的熏炉依然冰凉,床上的被子凌乱不堪,精致的梳妆盒随意地打开在那里,太阳已然爬上三竿,但“我”却心事重重,无心梳妆。此外,李清照的作品中,还有不少是通过描写自然之景来抒发愁情的。如《醉花阴》:“薄雾浓雰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渲染了一个阴霾笼罩的秋天里,词人内心的悲凉和孤独,同时又通过“人似黄花瘦”这个比喻句,更加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深的思念与痛苦。

(三)情态写愁

即从女性的视角,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绘她们的慵懒、倦态、醉态等情态动作,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愁绪。如李清照的《点绛唇》:“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树,望断归来路。”这里生动地再现了她的满怀希望、焦虑、的神态跃然纸上。她“倚遍阑干”,登高望远,却始终望不见心中的那个人归来,于是心中充满惆怅,生动地表现了她愁闷烦乱的情感。

(四)通过酒写愁

人们常说:“一醉解千愁”,可见,酒是用来缓解愁绪的灵丹妙药。我国古代诗词史上,写酒的佳作那是数不胜数。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2]。同样,女词人们也把酒作为解除愁绪的一副良药,她们从中寻找精神的寄托,缓解内心的苦闷。李清照有十多首写到“酒”的词作,几乎每一首都隐含着她的愁情别绪。如《菩萨蛮》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首词是她跟随大军南渡后不久写的,字里行间隐含着她强烈的家国情怀。为了一解思乡之苦,她常常借酒浇愁,只有酒才能让她暂时忘却思乡之情。俞平伯在《唐宋词选释》:“下片说故乡之愁,一时半刻也丢不开,除非醉了。又说。就寝时焚香,到香消了酒还未醒。酒深即愁重也”[3]。

(五)通过梦来写愁

因为实际生活中有太多的事不能如愿,于是人们借助虚幻的梦境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短暂的满足。如李清照的《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蕊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梅花的暗香使词人从梦中醒来,使她在梦幻中和丈夫团聚的希望也破灭了,于是激起了她万般的愁绪。“梦”是词人的精神归宿,也许她只有在梦中,才能聊以慰藉她寂寞空虚的灵魂。然而美好的梦境常常被残酷的现实击碎,难免令人痛苦不堪。

三.愁绪发展

李清照的愁绪随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使“愁”表现力的更有感染性。她的愁有时像春风化雨,细腻绵软;有时又如疾风骤雨,来势汹汹。她词中的愁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时期:少女愁,少妇愁和暮年愁。少女时期,她家庭富足、衣食无忧,所以那时的愁以闲愁居多;而少妇时期的愁常常和离别如影随形,因此此时的愁就多了些苦涩的味道。婚后,赵明诚经常在他乡出仕,而词人则独居闺房,寂寞无比,于是内心满满的都是对丈夫的思念,“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相思之苦让她精疲力尽,面容堪比黄花,但她并没有因为思念之愁而对丈夫心生怨恨,这里我们领略了她对赵明诚的绵绵深情,以及内心小小的甜蜜。然而,她的愁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增添了些许苦涩,《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庸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上片只字未提愁,也没提内心的离愁别绪,但是相思苦却跃然纸上。下片“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是她对远方之人朝思暮想的见证,可现在,旧愁未去,新愁又添,愁之多可见一斑。晚年的她,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深深体会到了家愁国恨,于是内心更添了几分悲凉,《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寥寥几笔,满腹哀愁一泄而出。词人晚年坎坷的经历、悲惨的遭遇,化为一把辛酸泪。“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明代陆云龙《河菁》注:“愁如海”[3],可见她的愁之多。愁在她眼里,已经有了分量,愁顿时变得更加具体可感。此时,“愁”已是忧国忧民的家国之仇了。她的愁从闲愁发展到愁恨,我们字里行间,因此,我们也体会到了词人人生经历的浮沉与悲欢。

词人从她女性特有的视角,以细腻的笔调写出了她愁苦的一生。她哀婉的情感通过文字自然流露,深情、隽永,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佳作。

猜你喜欢
愁绪李清照词人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风起了
影 子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如梦令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林逋梅妻鹤子
给愁绪取个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