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缘情”在古典诗歌中的应用

2019-11-27 08:47
文学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歌行诗言志陆机

刘 璐

“诗缘情”出自陆机的《文赋》“诗缘情而绮靡”,是陆机对于文学体式风格而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一是指诗歌因情感激动而作,二是强调诗歌整体上的美好。“诗缘情”是对“诗言志”的继承和发展,“诗缘情”在中国历史朝代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其所指不断的扩大,人们对诗歌中由情而发,诗歌本体论得到了很大的促进。

一.“诗缘情”辨义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正式提出“诗缘情”之说,《文赋》在言及文体特点诗说道:“体有万殊,万无一量.....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1]这是陆机第一次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个新语。“绮靡”是对一种物美的丝织的视觉美转化为内在感觉的美,是“彩色相宜,烟霞交映,风流婉丽”的之美的概括。如此,他便将“情”与“美”二者之间联系起来了,并将“情”之“美”感性化了、抽象化了。“缘”可解释为“因为”,在此取“凭借”之意,“诗缘情而绮靡”在此可以直接译为凭借“情”而美,因为抒情而美,“情”被认为是美之本源,诗之本体,诗歌因“情”而富有美感。

从《文赋》行文看来,“诗缘情”是指诗以情志抒发为主,重视抒发真情实感,主要是“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2]的物感之情。物感之情书写的主要是个人一己之情。物感之情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因物兴感,外界的事物使得诗人有感而发。陆机《悲哉行》写道:“游客芳春林,春芳伤客心。目感随气草,耳悲咏时禽。寤寐多远念,缅然若飞沈。”[3]而早已在陆机之前,便有感物伤情的现象。孔子早先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4]的感慨。宋玉也有“悲哉!秋之为之气”[5]的感怀,士人生命意识觉醒之后才有伤春悼的感悟。另一方面感物之情是因诗人内心细腻的内心情感,只有当文人视觉、触觉都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时,感怀伤情才会出现。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将“诗言志”和“诗缘情”相比较。朱自清认为:“‘诗缘情’一语指明了诗歌吟咏个人感情的特征,而“诗言志”则将诗与政治教化或人生义理相联系,故两者“到底两样,是不能混为一谈的”[6]朱自清在这里指出“诗言志”与“诗缘情”不能混为一谈,“诗缘情”是诗因情而产生。

二.以曹丕《燕歌行》为例论述诗歌中的“诗缘情”

曹丕主张“诗赋欲丽”,这和陆机所主张的“诗缘情”不谋而合。其诗歌形式多样,多以五、七言见长,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擅长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曹丕的作品《燕歌行》从始而终都在体现“诗缘情”的写法,令人置身其中,只想与主人公共忧愁。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此画面与将要登场的女主人公的心情一唱一和,即使我们还未见到女主人公,但我们已经能触摸到她的万千愁思。这三句仅限于写景,并未透露出任何情思,但我们仍能感受到浓浓之情。这种借秋景抒情的写法由来已久。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7]将本就伤感的秋季萧瑟渲染上思妇忧愁的感情色彩,二者结合,将思妇的情感渲染的更为浓烈。由此可以看出“摇落”、“秋风”、“露为霜”均沿用古意。但诗人不是机械的引用,而是但诗人并不是死板的引用,而是自己进行加工使其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而后女主人公登台,妇人独自站上高台喃喃自语,猜想丈夫一定在思念家乡,而又急转笔头反问,既然你也思念家乡,为何迟迟不归呢?因爱生怨,因怨生恨。一个“念”字展现妇人对丈夫深切的感情,讲述女子内心的独白,将君心比自心,感情深厚。此句中的“怨”字,是妇人因爱生怨,其妇人越是想为对方着想越是想对方过得好,才会有“怨”之情,更添其煽情效果。从这种不经意流露出的煽情,可以看出妇人真诚而单纯的感情,显示出妇人“恶”和善的两面情绪。同时作者也委婉地表达了“爱”的价值取向,亲人之间应互相扶持。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时而抚琴时而吟唱,忽而抬头望见皎皎明月照亮床沿。她抬头望天,恍惚间才发现此时已是夜深。“夜未央”此时有两种意境,一方面是说女主人公已经过度思念夫君而遗忘时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漫漫长夜如何入眠。另一层是说战争和徭役遥遥无期,夫君何时才能归来,后半生似乎也如同这苦涩的长夜望不到尽头。此句看似是对牛郎织女说的,实际是说与自己,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惆怅,是一种强烈的控诉和愤怒的抗议。

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8}曹丕《燕歌行》一诗将一位古代妇女在深秋的思念之情娓娓道来,从视觉、听觉、感觉三个方面,用细腻婉转的笔法将思妇独守空闺、柔肠欲断的思念之情层层推进。全诗无一字不在诉说愁苦思情,其真可谓是“诗缘情”的代表之作。

三.《燕歌行》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课标提出在教学文言文时,不应出现“重言轻文”的现象,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教学理论知识、答题技巧,应让学生体会并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陆机《文赋》中有“诗缘情而绮靡”之说。“诗缘情”指作品都是作者因情而书,是其物感之情,曹丕《燕歌行》便富有风度情感,既然此诗蕴含着如何丰富的情感,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独特情感。“宣泄诵读”是体会古典诗歌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我们诵读并不是毫无目的。《燕歌行》中有“秋风”“草木”“霜”“燕”几个主要意象,“托物以起兴”表面上是写客观景物,其实就是借景抒情,这些伤感之情的景也奠定了本诗歌的感情基调。学生抓住这些意象,就能大致的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其次,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抒情方式中把握情感。此诗直接抒情,正面描写思妇对夫君的思念,使我们更能体会到主人公的苦涩。学生不仅能通过几个主要意象来理解诗歌情感,也能通过抒情方式来理解诗歌情感基调。

发挥想象,真正领悟和体会诗词情感。诗歌主要是通过画面和想象来传递情感,所以想想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式十分重要的。例如:《燕歌行》中,虽未直接刻画妇人的形象,但读完此诗,一位因思念丈夫无心装扮连想吟歌一首也因为过于思念而只吟咏出短调不能长歌的女子,其容貌就清晰的呈现在读者眼前。我们可以经由诗歌所描绘的所知,主人公幽怨动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一位幽怨动人的女子独自坐在房间,望着皎皎明月却无心欣赏只觉得惆怅万分,唱出的都是幽怨的短调,这位女子思念是何等之深啊!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置身于诗中,感主人公之所感,想主人公之所想。

语文学科中所强调的人文性使得教学必须要注重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教学生解题方法、重点内容,更多的是要带领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去思考,去想象,去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从而享受情感、体会情感、抒发情感。

总结:“诗缘情”是我国传统诗歌中一个文体特征,陆机《文赋》中最早提及此概念。作者往往将其感情寓于诗中,读者可以通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丰富之情。“诗缘情”是诗人因情而感,将自己内心情感展现出来。曹丕《燕歌行》生动地诠释“诗缘情”这一文体特征。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诗歌“诗缘情”的特征,关注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注意情、思考情、表达情。有助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

注 释

[1]金涛声.陆机集.上海:中华书局[M],1982:3.

[2]金涛声.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4.

[3]金涛声.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74.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7.

[5]宋玉《九辩》,见(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25-45.

[6]朱自清.诗言志辨[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35 - 36, 29.

[7]宋玉《九辩》,见(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5-45.

[8]郭丽.征人思妇的万般情怀——曹丕 《燕歌行》 赏论[J].北京:名作欣赏,2015:15.

猜你喜欢
歌行诗言志陆机
郑 磊
长歌行
黄耳传书
长歌行
东瀛长歌行
雪域高原长歌行
“诗言志”和“摹仿说”
中国诗学的家国情怀
诗缘情与诗言志的综合治疗——昌耀《内陆高迥》诗疗解读(下)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