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盛财
西方文化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及其特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通过对西方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了解,把握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基本文化面貌,并且对西方文化各主要构成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各自特色和相互联系有所了解,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和观察世界文化,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西方文化概论的第一堂课绪论课是非常重要的。它关涉到学生能否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并对其产生兴趣。要上好西方文化概论的绪论课,必须在对“文化”、“文明”等概念梳理的基础上,讲解清楚西方文化概论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学习西方文化概论怎样才能学好西方文化概论等问题。
“文化”虽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术语,但是正儿八经对它进行定义时,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可以说当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二百多种。一是从词源的角度,一些学者认为文化本意是文治教化,慢慢演变为一般知识和修养。二是从文化的性质与特点对“文化”进行界定,如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而汤因比、怀特等学者则从社会构成的角度来定义“文化”这一概念。
在大多数场合中,文明和文化两个词往往可以通用,但是两者并不完全等同。从两者的英文来看,“文化”对应的英文词汇是“culture”,而“文明”是则是“civilization” 与civilization相连的civil是城市的意思,所以文明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
相对于“文化”这一术语,“西方”人们更加熟悉,使用频率也更高。其实“西方”也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
“西方”首先是一个方位概念。作为一个方位概念,就有一个立足点的问题。如印度,相对于中国来说,印度就在中国的西方,所以与之相关的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被称之为《西游记》。
“西方”同时还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以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从而有了地理学意义上的东方与西方。
“西方”也是一个政治概念。20世纪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的演变,使“东方”、“西方”具有了政治的内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属于西方,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属于东方。
作为文化概念的“西方”,主要指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源头,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文化形态。它与地理和政治上的西方的内涵有所重合,但是又不完全等同。
西方文化概论作为国际汉语教育的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其先修课程往往是西方语言及中国文化,后续课程为西方文学等。从课时安排来说,一般安排36节课。目前国内有关西方文化方面的教程比较多,我们学校采用的武汉大学赵林的《西方文化概论》。以赵林版的《西方文化概论》为本同时参照国内其他教材,我们认为,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而古希腊文化的发源地则是克里特岛,从克里特文明到古希腊文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希腊文明之前更古老的文明是爱琴文明,它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克里特文明,第二个阶段是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
希腊神话是克里特、迈锡尼、埃及及地中海周边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其神话有着比较完整的谱系,由混沌之神哈俄斯开端,出现了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等三代神王。以宙斯为神王的奥林匹斯神系,记述了宙斯、赫拉、阿波罗等十二大主神及相关英雄的故事,这些神话故事的显著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文化状况。荷马史诗取材于特洛伊战争,从正面描写了特洛伊的战争场面,也表现了希腊英雄获胜返乡的艰难;作品在对阿喀琉斯、赫克托尔、奥德修斯等英雄形象的塑造中,表现了古希腊人们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他们对待命运的态度。
公元前8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城邦制国家出现,城邦制度的核心是民主制度。至伯里克利时期,希腊的民主政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公民大会最能体现出其民主特色。希腊原始宗教崇拜自然万物,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结合。其宗教活动频繁,如祭祀宙斯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祭祀海神波塞冬的伊斯特米亚竞技大会等。希腊戏剧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仪式,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三大悲剧诗人和阿里斯托芬等著名的戏剧诗人。希腊哲学发展中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希腊分离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的历史契机与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的出现,在埃及和东方推行希腊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成果。
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化,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和帝国时代三个阶段。罗马宗教属于多神教,其起源及其复杂,上古时期普遍崇拜朱比特、马尔斯和奎里纳斯三神,但是后期罗马宗教希腊化,使得罗马诸神与希腊诸神达到某种一致性。罗马文化直接继承了希腊文化,但是比希腊文化更具有理性精神与集体意识。文学最初也是基于对希腊的翻译与模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文学,出现了贺拉斯、维吉尔、奥维德等古罗马三诗人为代表的文学,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基督教是世界上教徒最多的一种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以及东正教。基督教的”文化渊源是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公元1世纪初,它由犹太教的一个小教派发展而来;基督教对日耳曼蛮族的教化;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中世纪教俗之争的发展历程;基督教信仰对于中世纪西欧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精神特征;中世纪赎罪方式的形式化和虚假化;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尖锐矛盾。
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的不同背景和目标;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现代化历程的客观影响;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基本情况;西方国家海外探险与殖民扩张的基本历程;近代民族国家的主要特点和崛起过程;理性精神的生长与启蒙运动的历程;西方近现代文化中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的辩证关系;自然法学派的理论对于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从殖民时代到“冷战”时代的国际格局演变。
我们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似乎学好语言及教育理论知识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开设西方文化概论这门课程呢?我认为有这么三个方面的理由,有非常实际的,也有比较虚的,但是都很重要。
第一是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地球村的时代。也就是说随着现在交通的发达,信息的发达,通信手段的发达,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彼此交流、渗透,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深入。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这一概念。他认为随着电视的出现,全球会变得非常的小,进入一个全球交换信息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该了解各国的发展状况,包括文化的发展。可以这样讲,外国的文化艺术已经构成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部分。当我们打开书本、打开电脑、打开电视、打开手机,我们能避得开外国的文化与艺术吗?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它是必备的,它的知识结构需要这一块。
第二,它有助于我们对西方语言的学习和以后工作的展开。
学习西方文化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西方语言的发展演变,一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的特定含义,比如“龙”在西方文化中的意象,“祭坛上的羔羊”等。而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也有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工作的展开。
再第三个方面,学习西方文化,还可以在对比中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人类全部发展进程中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此外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也需要我们学习和研究西方文化,学习他者的成功经验,避免已有的失败教训。
1.西方文化概论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社会、自然科学及教育等各个领域,在学习中,必须抓住西方文化发展的主要线索,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基本概念、熟悉各个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流派。
2.在课程的学习中,要把握西方近现代文化的走向,在对比当中了解并和借鉴其长处。文化交流本身就是一个参照、学习、借鉴和互补的过程,而无论是参照、学习、借鉴,都必须有科学的方法予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