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重释与重译》简介

2019-11-27 03:55:45刘利民
外语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融贯理性主义名家

刘利民

(四川大学,成都 610064)

本书主要是对先秦名家唯一的经典作品《公孙龙子》的重新翻译和阐释。全书由3部分构成:《公孙龙子》全书的古译今与汉译英翻译;关于翻译的理论说明;关于先秦名家思想的新阐释。

第一部分以语言哲学为基本视点,重新考察并翻译《公孙龙子》。基于作者近几年的专题研究以及先期发表的研究成果,本书针对其中关键的语词概念进行全新翻译,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重新解释《名实论》中“名”“实”“位”等关键概念,并区分出文中极易导致误解的“此”“彼”等语词的不同语义层面;(2)首次将《坚白论》中“藏”“自藏”理解为“独立存在性”并将同文中的关键概念“离”译为“分析”,更完好地解释公孙龙等名家思想家的哲学立场与视角;(3)以语言概念反思的视角全新翻译《通变论》,尤其是以“使用”和“提及”的分析技术重新标示文章的引号,使整篇文章具有很好的思想融贯性;(4)对最困难的《指物论》的核心概念“指”进行语言哲学的理解,区分出“指称”与“实指”的层面,以此为线索对《指物论》的核心思想进行新解读,凸显出公孙龙子思想的理性主义语言哲学实质。

第二部分是对于为何如此翻译《公孙龙子》的理论解释。这一部分就具体翻译中涉及的概念、理论性质及其相关的技术处理进行详细说明和解释。同时,这一部分对于翻译中涉及的关于先秦时代汉语及名家思想的争议问题做出回应或分析。例如,关于“自藏”为何具有柏拉图式理念的性质之类的问题,提出融贯性较强的理论说明。由此这一部分事实上构成翻译部分的深入解释与支撑。

第三部分则是从理论的角度以语言哲学、比较语言学的理论为框架,给出重新阐释公孙龙及先秦名家思想的理由。这一部分概括历史上及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先秦名家思想的种种误解,并进行评论,尤其着重讨论当代语言哲学解释框架的理论优势。同时,本书从西方语言与哲学、汉语的特征与哲学、语言哲学的分析技术等角度对哲学是否能在汉语语言条件下产生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汉语语言并非中国传统思想中产生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障碍;恰恰相反,汉语提供了中国古代哲学家以独特的通向形而上学思辨的途径。西哲意义上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中存在,根本原因并非汉语的模糊性和句法的松散性,也并非中西文化的决定性。以本体论、认识论为核心的哲学是普遍的,而非文化特有的。

最后,本书作者以资料线索的分析说明先秦名家思想的理性主义语言哲学实质,并对他们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做出具有融贯性的评价。本书以《公孙龙子》一书展示的思辨对象、方法为依据,提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在孔、老、墨之外,还存在一种理性思辨性思想,即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先秦名家的理性主义语言哲学思想,其核心论题与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的核心高度一致,即:指称与意义。因此,即便是相对狭义地理解“语言哲学”,即在“指称”与“意义”问题上的哲学思考,《公孙龙子》也能作为中国古代语言哲学的思想代表。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以语言哲学和汉外比较语言学两个视角对《公孙龙子》做出新的解读和翻译。理论阐释和译文在思想内容方面比现有的理论和译文更具有融贯性。另一创新之处是独特的理论视角,基于已有的前期研究成果而着力论证汉语语言并非抽象哲学思维的障碍,从而回应国内外“中国无哲学”的认识,以更明确的理论阐述中国哲学在汉语背景下通向理性主义逻辑思辨的独特路径。

本书的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也颇具特色,将学术语言和日常语言相结合,使其英汉双语的遣词造句深入浅出,既严谨认真又生动活泼,适合不同层次的研究者和学生阅读与理解。从结构上看,本书在译文部分依次呈现古文、今译和英译,而将注释、解释等单独作为一章,而后再另以一章给出理论阐释,使全书各章在可以独立成文的同时,也前后连贯一致。

猜你喜欢
融贯理性主义名家
融贯性作为真之定义的逻辑分析
名家
散文诗(2022年19期)2022-11-03 02:24:00
名家
散文诗(2021年11期)2021-06-25 06:59:58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融贯式服务设计模式研究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18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名家之约
绿洲(2019年3期)2019-07-29 11:49:26
名家之约
绿洲(2019年1期)2019-02-22 05:49:28
拉兹的裁判性融贯理论
法律方法(2018年1期)2018-08-29 01:12:58
法律融贯论辨析
北方法学(2017年6期)2017-12-06 18: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