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玲
(重庆市巫山县龙溪初级中学 重庆 巫山 404713)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甚至往往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程度。然而一提到写作,很大一部分学生都“谈写色变”,很大一部分老师也有无法言说的“无奈”。作文教学究竟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困扰着我。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教育人文化的精神,作文教学更是如此。
笔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全校学生就行作文问卷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不愿写作,甚至是害怕写作,因为“胸中无竹”;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而写作文,因为“心中无趣”;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认为要求过高束缚太多,因为“胸中无法”。
面对老师的困惑和学生的无奈,笔者认为新时期的作文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条框思维,紧扣新语文课程标准,高瞻远瞩,博采众长,锐意创新,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走一条自主发展之路。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的作文教学应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以生活为本位,以学生的生活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注重训练采用什么方式构段等作文技巧,强调传授写的知识。而事实上,”言为心声”,作文是学生感情的宣泄,心声的表露.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生成自己对某种事物或某个人某件事的看法;激发他们对生存状态和环境的关注,从而促进他们练说生活,并在练说练写的过程中“品生活”。进而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那么,在新形式下的作文教学应怎样体现人文关怀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作文指导的主要任务是激活学生的思路,点燃他们心灵的火焰.每个学生的活都是与众不同的,在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一股说写的”喷泉”.指导作文就是应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去激发”泉”的喷出,唤醒他们的创作欲望.在七年级教学《写人抓住人物特点》一课中,就是很好的例证。我首先请了班里的两个同学充当模特,这两个模特是一又高又胖的女生,一又矮有瘦的男生。然后请同学说说他们的外貌特征以及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是什么事情上体现出来的。同学们争先恐后,话语不休,表达欲望被激发的淋漓尽致。
作文的真情实感就像是人的灵魂,失去灵魂只能是行尸走肉。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说写”自己”的话,传统作文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注定评价作文看重的是知识和技巧,而忽视作文本身蕴涵的学生自己的思想。新课标强调教学应关注人生,体现”人文性”。为此,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材料,即作文同生活相结合,从学生的心灵出发,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有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的”心声”。为使学生有话可说,就应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世界,关注人生.同时.还应为他们疏通渠道,引导他们到互联网,到书刊,到社会实践中,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感知时代的脉搏,去体会生命的运动.适应新课标而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便是学生触摸社会,感知自然的好途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诸如周边环境调查,茶文化研究,擦亮一双眼睛,电脑探秘,四季放歌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会更加直观地对身边的世界进行观察,体验,对社会进行更深刻的感知.由此,他们定会有独特的见解或深刻的感受产生。此时,我们便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用最真实的语言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下来。没有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凝练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们就会大胆地想象,真实地诉说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文章自然显得内容充实,情感真挚。
学生学写作文,仿佛孩子学走路,关键的时候大人应该扶一把,拉一下。路必须由孩子们一步一步的走,走到哪个方向,怎么走,老师还应适时的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篇,其语言、构思与章法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教师应该结合文本内容和写法以及学生的实际,灵活多样、创造性的指导学生写作。另外,还可以经常找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习作印发给学生读,让学生在广泛地阅读中获得启示。教师也应该多写下水文,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同时给同学们以亲身示范。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便是这个道理。在作文教学中,还应该交给学生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方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锤炼语言的技巧,教会学生对待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等等。
总之,作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作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应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去体验,在“做”中练,“说”中写,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