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奥成功 永铸辉煌

2019-11-27 03:06闫仲秋
北京观察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申奥国际奥委会委员

文 闫仲秋

从1991年3月到2001年7月,中国两次申办奥运会,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从失落到辉煌的过程。十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过短短一瞬,但发生在这十年间的两次申办奥运会,它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它所展示的民族精神,它带给人民的鼓舞,它揭示的发展真理,足以在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它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申办成功有多种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极大增强,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而受到普遍尊重和信任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这样的大背景,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才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申奥成功,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我们伟大的祖国骄傲,为我们伟大的人民自豪!

1993年申办失利后,萨马兰奇主席及国际上一些朋友们希望中国继续申办2004年奥运会。国家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研究,我也曾列席过国务院召开的专题会议。在综合国内国际大势,权衡利弊后,中央决定放弃2004年的申办。后来的情况是,希腊的雅典获得了2004年奥运会举办权,奥运百年后终于“重返故乡”,这也是奥运大家庭的普遍愿望!事实证明,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

时间来到1998年,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申办周期开始了。我清楚地记得,在酝酿中国是否申办及由哪个城市申办时,有关部门提出了若干意见。最后由中央拍板,决定还是由北京市继续申办2008年奥运会。1998年11月24日下午,我带着装帧好的北京市承办2008年奥运会申请书,来到北京市政府北楼市长办公室,请时任北京市市长的贾庆林同志正式签字。我对庆林同志讲,我这是第二次写申请书了,但愿这是最后一次。庆林同志签完字后对我说,这次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务必成功。他的话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在以后的内部场合,庆林同志多次讲到了,申办奥运会是国家、民族大事,虽然说申办不成没什么“了不得”,但对我们来说,北京第二次申办再不成功,那却是“不得了”的事情。

我清楚地记得,1998年11月2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举行了“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递交承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申请书”仪式,由时任北京市市长的贾庆林同志向时任中国奥委会主席的伍绍祖同志递交了申请书。转过年的1999年1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奥委会全体会议上,以举手表决的方式一致同意由北京市申办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这又是一次历史性的时刻,中国申办奥运会的航船再次起航。

2001年7月7日,赴莫斯科前在首都机场

申办之初,我们把新一届奥申委的办公地点确定在新侨饭店,而我们上一次申办的办公地点是惠侨饭店。一个“侨”字,把两次申办连在了一起。尽管第一次申办,两票之差,功败垂成,但却为第二次申办打下了坚实的,不可忽视的基础。要知道在百年奥运历史上,首次申办即获成功的城市屈指可数。没有第一次,就不会有第二次,申办奥运会就是一个前后相连的过程,没有蒙特卡洛的遗恨,就不会有莫斯科的欣然。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所谓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意义深刻!从“惠侨”到“新侨”,承前启后,有人开玩笑说,从“惠”到“新”,是个好兆头。“新”预示着新的开始,新的起色,搭新桥,走新路,通向成功,这也许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期盼吧。巧合的是,后来北京市第二次申办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就是“新北京 新奥运”,还是与“新”字沾边了。中国人以一种新的姿态和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在建设“新北京”的同时,办一届不同以往的“新奥运”。

由于有第一次申办的经历,北京市第二次申办更显得胸有成竹。从申办伊始,就制定了总体规划,从最高层的申办工作领导小组到奥申委各个工作部门,均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从国家体委、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抽调的精兵强将,组成了一个优秀的申奥团队,而奥申委各部门的负责人多为参加过第一次申办的“老面孔”,可以说,这是一个精英荟萃,充满战斗力的集体。

同第一次申办一样,申办工作的重点依然是做好有投票权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工作。但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国际奥委会改了方法,主要是严格限制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申办城市,也不许申办城市邀请委员,也不得请客送礼。这个一刀切的规定,对北京是很不利的。因为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说,北京是个后起的城市,又不是航空枢纽,且位居远东一隅,同其他几个申办城市相比,国际奥委会委员日常来的很少,显然不利于做委员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奥申委上上下下,开动脑筋想办法,提出了“既不犯规,也不犯‘傻’”的策略。不犯规,就是严格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做好“规定动作”,不能授人以柄。不犯傻,就是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设计好“自选动作”,不能坐以待毙。处理好“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才能保证申办工作的高质量、高水平。

奥申委的工作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细致认真的工作,让国际奥委会委员投北京的票。由于大多数国际奥委会委员不是专职,都有其他职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有关协会团体邀请他来北京,搞业务交流,做学术讲座。只要来了北京,就能增加对北京的了解。不谈申奥,也是申奥。当然,此举也要经过国际奥委会批准,管理十分严格。为进一步做好委员工作,北京奥申委强调要“精心策划,以票为本,扎实滴灌,以情感人”,就是所谓的“滴灌”工程。“滴灌”是农业上一种先进的灌溉技术,用来形容如何做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工作倒很贴切。就是说,做好委员工作急不得,火不得,要有水滴石穿的耐心,要在细致之处见精神。例如,把每个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出生日期了解清楚,生日时寄去一份纪念品,其情可胜过多少礼物,这就是“滴灌”。可以说整个奥申委的工作重点是委员,核心是“滴灌”,而所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均是我们的“滴灌”对象。这是个争取人心的工作,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需要利用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渠道,利用一切方式,开展“滴灌”。不仅是外联部,北京奥申委各个部门几乎都参与到了“滴灌”工作之中。有人说,“滴灌”工作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但又是申办工作的生命线。正是这个“滴灌”工程,使我们全覆盖地接触了所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为第二次申办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

由于申办规则的改变,国际奥委会委员不得访问申办城市,那么,申办城市的《申奥报告》便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评判申办城市的重要依据,其分量要比第一次申办时重得多。一份好的《申奥报告》不知能否加分,但一份差的《申奥报告》肯定会失分。《申奥报告》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包括经济、法律、文化、环保、财政、交通、医疗、安保、申请书等18个方面的内容,其涉及的部门、单位达150多个。为了编制好这份报告,北京奥申委组织了国内外大量专家,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份被称之为“申奥精品”的报告。报告分为三卷,英、法两种文字,全书596页,20多万文字,图片、表格共有683个,全面展示了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条件与能力。据统计,直接参加报告起草的人员有260多人,而参与了有关工作的人员达数千人。上至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下至有关单位的普通工作人员,都在《申奥报告》中凝结了辛勤的劳动,可以说,这份报告是无数人用心血编织出来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的装帧设计,汲取了中国古代书籍的精华,封面颜色为中国传统的“宫墙红”,显得极为高贵;全书采用淡黄色再生纸,十分典雅,并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现代环保意识。2001年1月17日上午,当北京奥申委的代表在洛桑把这份报告递交给国际奥委会代表时,她一下子就被“宫墙红”所吸引,连声称赞!从后来的反馈得知,无论是国际奥委会,还是国际各单项体育组织,包括萨马兰奇等人一致认为北京的《申奥报告》无论内容,还是装帧设计都是最好的。特别是报告阐述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恰恰也是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基本要素,从而得到了广泛好评。与第一次《申奥报告》相比,我们确实进了一大步,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啊!

为了使国际奥委会委员在不亲自访问申办城市的情况下也可获得较真实的信息,国际奥委会早早就确定了由有关代表和专家组成2008年奥运会申办候选城市评估团的原则。这个评估团将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对各申办候选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做出评估,而评估报告将在正式投票前两个月公布。由于各申办城市的《申奥报告》,内容包罗万象,字数多,页码厚,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很难仔细阅读。因此,评估团的报告,将会直接影响到委员们的投票走向。

为了迎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北京奥申委从各方面都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一是集中各路专家,精心编写了向评估团的陈述报告,同时,从各方面抽调了业务精通、英文流畅、形象端庄大方的人才组成了“陈述国家队”;二是组成高规格的接待班子,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负责,下设四个工作小组,均有一名市级领导牵头;三是组成专家咨询团,对陈述和考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准备。后来,评估团在听取我方陈述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大小153个问题,我们都做了满意的答复。

2001年7月7日,奥申委和北京市领导在首都机场为奥申委代表团送行

2001年2月21日—24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北京进行了考察,也是五个候选城市的第一家。在京期间,他们与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进行了会见;与普通市民进行了接触,直接感受到人民群众对申办的支持;与北京奥申委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实地考察了北京的各项设施……由于之前奥申委从各方面为评估团考察做了精心的准备,评估团感到十分满意。2001年5月15日,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公布了对五个2008年奥运会候选城市的评估报告,有四点值得关注:其一,受西方反华媒体的恶意宣传,长期以来中国的人权问题被热炒,而评估团认为五个候选城市都有人权问题,从而把它说成是一个共性问题;其二,报告把北京、巴黎、多伦多并列为三个在技术上有能力举办一次出色奥运会的城市,这样不言而喻降低了大阪和伊斯坦布尔;其三,报告提到:“国际奥委会的民意测验显示,在北京和其他城市,96%的公众支持北京申奥”,如此高的民众支持率,是其他申办城市可望不可及的;其四,报告特别指出:“北京举办奥运会将为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一份独一无二的遗产”,这显然使北京抢占了一个重要的制高点。可以说,这个报告影响很大,国际奥委会给北京打了高分。后来在一次活动中,国家体育总局的一位领导同志见到评估团团长,荷兰人维尔布鲁根先生,感谢他主持的评估团对北京的评价与支持,维尔布鲁根先生不愧久经此类场合,他说:“不能说是支持,我们是要客观公正的”,讲的好啊!北京申办成功后,维尔布鲁根先生又出任北京奥运会组织协调委员会主席,成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当然,第二次申办的高潮还是2001年7月的莫斯科决战。尽管此次申办从开始北京就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犹如长跑比赛,最初的领跑并不意味着最终的胜利,这点,北京奥申委从上到下都很清楚,始终不敢有半点的松懈。再次领衔出征的李岚清副总理(1993年9月赴蒙特卡洛时,李岚清同志就是代表团名誉团长,这次仍然担任代表团的名誉团长)强调:最后阶段更要谨慎,严防出错,要把好的形势保持到“7.13”。

北京奥申委代表团是7月7日到达莫斯科的。由于国际奥委会对各申办城市代表团人数有限制,因此,大批奥申委的工作人员被列入了工作团。同时由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企业家和学生代表组成了声援团,可以说,在莫斯科的“北京团”阵容强大,人才济济。同八年前的蒙特卡洛相比,此时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家的综合实力,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中国的影响力今非昔比。就国际奥委会委员来说,对各申办城市的态度也日趋明朗,不少我们的“铁杆”委员还帮助北京游说。同八年前相比,此次莫斯科决战,我们确实充满了信心,有足够的底气,有胜利的把握。正如一位奥申委领导所言,1993年9月赴蒙特卡洛时,内心是忐忑不安的,而此次去莫斯科,心情要平静得多。虽然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一些台独、藏独、疆独、法轮功分子仍然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方式来破坏我们的申办,甚至到莫斯科来进行捣乱,但都被有关部门与莫斯科方面密切配合采取措施化解了。事实上,我们申办奥运会的最大困难和阻力还是在外部。

令人难忘的7月13日终于来到了。五个申办城市要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做最终的陈述报告,进行决战。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为大阪、巴黎、多伦多、北京和伊斯坦布尔。巧合的是,八年前五个候选城市的陈述,北京和伊斯坦布尔就是最后两个,这次依然如是,但此时的竞争态势已与八年前迥然不同了。

2001年7月13日晚,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内举行庆祝申奥成功招待会

7月13日下午3时,北京的陈述开始。在何振梁的简单开场白之后,由李岚清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致辞,紧接着刘淇、袁伟民、楼大鹏、王伟、邓亚萍、杨凌、杨澜分别从不同侧面作了相当精彩的陈述。而何振梁最后的结束语,更是充满激情,感人肺腑,把会场气氛推向高潮。全场的热烈掌声,表明了我们的陈述极其成功。殊不知,为了这短短的45分钟,我们的陈述者和工作人员先后演练了几十遍。不容置疑,最后的陈述一定会为我们加分的。

在陈述结束之后,激动人心的投票开始了。由于国际奥委会全会现场限制,“北京团”的大部分成员都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电影大厅看现场直播。当第一轮投票结束后,我们看到监票人,塞内加尔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姆巴依大法官把一个未封口的信封交给萨马兰奇时,便知道第一轮没有胜利者;而当第二轮投票结束时,我们看到三位监票人把装有表决结果的信封封好,微笑着一起站起来,走向主席台时,就知道北京赢了,因为除了北京,没有哪个城市具有第二轮胜出的实力。当萨马兰奇主席宣布“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授予:北京!”时,我们一下子全都跳了起来,情不自禁地大声欢呼,激动地与周边同志们击掌祝贺,相拥而庆……我们胜利了,北京胜利了,中国胜利了!看到同事们喜极而泣,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是激动的泪水,幸福的泪水,欢乐的泪水……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下午6时11分,此刻北京已是深夜22时11分了……后来我们知道了两轮投票结果,第一轮北京44票,第二轮56票(参与投票的委员105名),北京胜出几无悬念!

当晚,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内,分别举行了庆祝申办成功的大会和招待酒会。人们依旧那样兴奋,激动!中外宾客欢聚一堂,祝贺声,谈笑声,酒杯撞击和舞台上的歌舞交织在一起,大使馆成了欢乐的海洋!特别有意义的是国家体委的一位干部拿出了一瓶八年前在蒙特卡洛买的法国红葡萄酒,原准备那次成功后痛饮,结果饮恨蒙城。这次他把这瓶酒又带到了莫斯科,坚信我们一定会成功!于是,在他的招呼下,我们参加了第一次申办的十几位战友围在一起,开启了这瓶珍藏的陈酒,共同举杯,庆贺胜利,分享这期待了八年的苦涩与甘甜。

申办奥运成功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就要实现了!喜讯传来,北京城沸腾了,全国沸腾了!从中央领导到普通市民,都沉浸在无比激动和幸福之中;从天安门广场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欢声笑语,鞭炮齐鸣!“7.13”的北京夜晚,是一场从未有过的狂欢之夜,无眠之夜!后有人写诗赞曰:最难忘啊北京城,长安街人潮如海,世纪坛鼓乐喧天!欢呼啊欢呼,欢呼不尽……歌唱啊歌唱,歌唱不完……记住吧“7.13”,万众欢腾的历史瞬间!

从1991年3月到2001年7月,中国两次申办奥运会,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从失落到辉煌的过程。十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过短短一瞬,但发生在这十年间的两次申办奥运会,它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它所展示的民族精神,它带给人民的鼓舞,它揭示的发展真理,足以在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它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两次申办奥运是一个整体,从第一次到第二次,从失利到成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过程。申办成功有多种因素,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全力支持,奥申委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热情帮助……但最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极大增强,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而受到普遍尊重和信任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这样的大背景,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才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申奥成功,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我们伟大的祖国骄傲,为我们伟大的人民自豪!

中国的申办,实际上也是全民的申办。我们不能忘记,在两次申办奥运过程中,全国人民和海外的华侨、华人表现出来的热情、执著、信心、团结与智慧,就像一股热流冲击着世界、震撼着世界、也感动了世界;为申办成功,从中央各部门到各地方政府,对申办工作全力支持,充分显示了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身在一线的奥申委的工作人员们更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顽强奋战,努力拼搏;多少人默默无闻的奉献,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谱写出申办奥运的辉煌篇章。随着今年7月5日,北京市原常务副市长张百发同志的病逝,第一次奥申委的主要领导人均已作古,历史将不会忘记他们的贡献!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能够亲历申办奥运,感受其中的悲与喜,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特别是当2008年8月8日晚,奥运圣火在“鸟巢”被点燃,礼花腾空绽放,全场一片欢腾的时候,我们激情澎湃,感慨万千!这是共和国的盛大节日,是中华民族百年圆梦的时刻!100年前,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的预言实现了!此时此刻,两次申办奥运过程中的一切努力,辛苦与付出,都被化为最美好的记忆,问心无愧,终生无悔!

今天,2022年冬奥会正向我们走来,北京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会把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呈现在世界面前。2022年的北京,天空会更蓝,城市会更美,五环旗帜会更鲜艳。中国人民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将奋力谱写奥运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猜你喜欢
申奥国际奥委会委员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看望委员、代表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日本出现首起申奥标志侵权案
柏林要申奥激起一片质疑
代表、委员风采录
奥运串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