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最庞杂的要素,词汇对文化的反映最突出。本文通过巨鹿婚嫁方言词汇透视巨鹿当地的婚嫁习俗,具体包括:打听和定亲习俗、迎亲习俗及婚礼习俗。
关键词:巨鹿 方言词汇 婚嫁习俗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合部分。民族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影响民族语言。方言,即一方之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一种语言[1]。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具体体现[2]。地域文化影响地域方言,地域方言体现地域文化。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相比语音和语法,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最庞杂的要素,词汇反映的文化最为突出[3]。巨鹿地处河北省邢台市中部。邢台是中国北方汉族婚俗的起源地,周公与桃花女的传说与邢台有着深厚的渊源。2005年,邢台的天河山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中国爱情山”。2006年,中国民俗学会称天河山为“七夕”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称其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近年来,邢台还出土了全国最大规模和式样的唐代至清代的“七夕”祭祀用品。这些都体现了邢台独特的婚嫁习俗。巨鹿作为邢台市一个重要的县,方言中有大量描述婚嫁的方言词汇。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4]现代汉语固定短语虽然在结构上大于词,但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在功能上与词相同。固定短语主要包括: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等等。本文所讨论的巨鹿方言词汇,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词,也包含固定短语。通过这些方言语汇,我们可以透视巨鹿县当地的婚嫁习俗。
一.巨鹿方言词汇反映当地打听及定亲习俗
习俗即习惯风俗的意思。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有意识的行为,无论是官方或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5]。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大事,是一个人走向新生活的开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人们的婚嫁习俗会所有不同。在巨鹿縣,如果男女双方经过媒人介绍,彼此有好感,就可以正式进入“打听”的阶段。巨鹿方言中“打听”的内容,除了包括男女双方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之外,还特别在意男女的的姓氏。巨鹿方言中有“郭里煮杨”的说法。“郭里煮杨”谐音“锅里煮羊”这里的“郭”和“杨”是指姓氏。“锅里煮羊”是指羊(杨)会被锅(郭)煮死,常常预示男女婚姻不会幸福。巨鹿人把“郭里煮杨”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男姓郭女姓杨,二是男姓杨女姓郭。在第一种情况下,男女是坚决不能结婚的。因为巨鹿人认为“郭(锅)里煮杨(羊)”,姓杨的女子会在婚后不久遭难或致死。为了保证男女双方的婚姻幸福,因此,男姓郭女姓杨是不能通婚的。第二种,虽然也有“郭(锅)里煮杨(羊)”的说法,但是巨鹿人认为:男为阳,代表着阳刚;女为阴,代表着阴柔。男子的阳刚之气可以破除“郭(锅)里煮杨(羊)”不吉利的说法。因此,男姓杨女姓锅是可以成婚的。在巨鹿,男女定亲通常说“停当、定下”。定亲之时,男方通常要给女方带“六礼”作为见面礼。巨鹿方言中的“六礼”主要是指男方带给女方的六套衣服,利用“六”字谐音表示“顺心顺意”,男方希望女方顺心顺意地与自己定亲并结婚。
二.巨鹿方言词汇反映当地迎亲习俗
在巨鹿县,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需要“认门子(也叫“认亲”)”,是指男方提前一天到女方家认路,从而为第二天迎娶新娘做准备。“认门子”时男方需要抬着“食盒”来。“食盒”是指男方带来的装满美食的盒子,送给女方及其家人。在结婚当天的凌晨,新娘的亲朋好友一起动手来帮助新娘化妆打扮,巨鹿方言称为“催妆”。“催妆”时新娘需要“开脸”。“开脸”是指旧时女子临出嫁要梳上圆头,把脸和脖子上的汗毛刮掉,并且修齐鬓角。与“开脸”相关的巨鹿方言词汇还有“绞脸”。“绞脸”是指旧时结婚第二天,新娘把脸上的汗毛用线绞掉,修眉修鬓,并且以后要不定期的“绞脸”。在巨鹿,在迎亲队伍出发前,会有乐队在新房前击鼓奏乐,巨鹿方言称为”响房”。“响房”是对新婚夫妇美好的祝愿,祝福他们的新婚生活幸福甜蜜。当男方的迎亲车队达到女方家附近时,要按照从北边进入,从南边出来的方向行驶,巨鹿方言称为“南出北进”,谐音取“难出辈进”,意思是:以后的生活中困难都出去,辈分越来越高。新娘在上婚车时,要倒退着走,上车后要换上一双新鞋,称为“除鞋”,谐音“除邪”,寓意除去邪气,新婚幸福。
在男方迎娶新娘的时候,与新娘同车的一般会有一个“压车娃娃”。“压车娃娃”一般是新娘亲戚的小孩,必须父母双全而且属相不与新娘犯冲的男性幼童。巨鹿当地人认为男童具有男子的阳刚之气,且有慧眼能够识别妖魔鬼怪,可以帮助新娘驱逐妖邪之气,保证婚礼顺利举行。婚车到了男方家,男方要给一些钱物,“压车娃娃”才下车。“压车娃娃”下车后,新娘方可下车。在迎亲时,巨鹿方言中有一些谚语:姑姑不娶,姨娘不送,妗子娶了要人命。“姑姑不娶”是男方的姑姑不能去迎娶新娘,“姨娘不送”是指女方的姨娘不能和新娘坐同一辆车,“妗子娶了要人命”是指外甥结婚的时候,妗子不能去迎娶新娘,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巨鹿方言还有“老娶少送,不得杂病”的民谚。“老娶”是指男方要有年纪大的长辈参加迎亲。“少送”是指女方要有年轻人参加送亲。满足“老娶少送”的情况,参加婚礼的人都会较少生病,寓意着健康幸福。
在迎亲时,女方的嫁妆会随着婚车一起送到男方家里,出发前,女方的亲人会在会在嫁妆里添加麦麸,巨鹿方言称为“添麸”,谐音“添富”。到了男方家里,亲戚同新娘开玩笑,会故意将麦麸翻出来,称为“翻麸”,谐音“翻富”。无论是“添麸(富)”还是“翻麸(富)”都体现了女方父母及亲戚朋友对新娘深切的祝福。
在巨鹿,婚车到达男方家后,必须要进行“燎车”。“燎车”是指在新娘下婚车之前,要寻找与新娘属相不相克的两个小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手持点燃的香柱相向绕着婚车转上三圈,每一圈两个小孩相遇后便要互换一次手中的香柱,正反各转三圈之后,两个小孩把香柱分别插在男方家门口的两侧,“燎车”才正式结束。这时新娘要“抱历头”下婚车。“抱历头”是指新娘下车时要手抱历书,表示进入新的家庭要立下规律并且要遵守规矩,另外新娘下车时还要“抱壶酒”。巨鹿方言中“壶酒”与“糊嘴”谐音,表示新娘结婚后要糊住嘴巴,不乱议是非,不乱说话。除了“抱历头、抱壶酒”,新娘下婚车后还要“走火盆”。“走火盆”是指新娘下车后从火盆上迈过去,一方面表示闯灾去祸,一方面表示新婚夫妇日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三.巨鹿方言词汇反映当地婚礼习俗
巨鹿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上拜(即拜堂)”。“上拜”的整个过程包含以下步骤:第一步:主持人宣布结婚典礼正式开始;第二步:新郎新娘向天地三鞠躬,即“拜天地”;第三步:新郎新娘一起叩拜祖父母和父母;第四步:新婚夫妻对拜、握手、问好、拥抱;第五步:夫妻共饮交杯酒。交杯酒分为小交杯和大交杯。大交杯是新郎新娘向天地交杯敬酒,小交杯是指新郎新娘向男方父母交杯敬酒;第六步:夫妻对唱情歌。如“只盼太阳落山沟,让你亲个够”。整个婚宴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掰馒头”。“掰馒头”是指在宴席中,新娘要手掰三个或四个馒头,然后从桌子底下扔给接馒头的人。凡是迟到新娘手掰馒头的人,一年里都会生活幸福,做事顺利。
在巨鹿县,结婚的当天,新娘的家人会给新娘带“喜盒”到新郎家。“喜盒”里面放着“生饺子、粉条、瓷碗、花朵、硬币和花布”等,寓意新娘结婚后衣食无忧,生活幸福美满。婚礼当天的晚上,婆婆要亲自动手为儿媳煮饺子,而且饺子不能煮熟,必须是生的。在儿媳吃饺子的时候,婆婆要大声问:生不生?这里的“生”语义双关,表面含义是指“生熟”之“生”,深层含义是指“生育”之“生”。新娘必须大声回答:生,这寓意着新娘能生儿育女。在婚床上,通常会撒着枣、花生、桂圆和栗子,一方面取其谐音“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栗子)”之意,另一方面也取其谐音“花着生(花生)”,即生儿生女的意思。
巨鹿县有“闹房”的习俗。“闹房”就是指在结婚当天吃过晚饭后,街坊邻居的年轻男女和新郎新娘闹着玩,闹房时不分长幼礼数,大家可以尽情玩闹,目的是烘托新婚的愉快与喜庆。旧时,巨鹿县还有“听房”或“听窗根”的习俗。“听房”是指闹房结束之后,新郎的弟弟妹妹们躲在窗外或者门外偷听新婚夫妇说话,以此来试探新婚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否和睦。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镜子,透过巨鹿的婚嫁方言词汇,我们可以窥探到巨鹿的婚嫁习俗。巨鹿作为中国众多县城中的一个缩影,其婚嫁习俗有一定的地方性和独特性,但是浸润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巨鹿婚嫁习俗也体现了和其他地区共有的一些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有些婚嫁习俗也在慢慢淡化。笔者希望对于那些体现封建迷信思想的习俗不断摈弃,对于体现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祝愿的习俗予以保留,从而使巨鹿文化中优秀的基因能够被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黄伯荣、李炜: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页.
[2]黄新亚:三秦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页.
[3]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第75页.
[4]黄伯荣、李炜: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62页.
[5]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作者介紹:杨亚廷,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