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重要论述和理论体系形成的发展历程

2019-11-26 12:22献之一刘自艰
新闻爱好者 2019年10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福建浙江

献之一 靖 鸣 刘自艰

【摘要】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和理论体系,包含他从地方到中央工作以及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关于舆论监督的实践和论述,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关于舆论监督的观点、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观点、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是梁家河时期舆论监督的思想基础和萌芽阶段,二是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时期的舆论监督理念形成与发展阶段,三是到中央工作、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的舆论监督理论体系丰富和完善的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

【关键词】习近平;舆论监督;梁家河;福建;浙江;上海

舆论监督是新闻传播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和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我们所谓的舆论监督通常特指新闻舆论监督。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最经常、公开、广泛的一种监督方式。[1]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2]广义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以新闻报道和评论等方式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事务、社会现实问题、国家机构及其公务员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关注、批评和督促;而狭义的新闻舆论监督特指新闻批评。[3]

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几十年里,我国舆论监督思想和理论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主要领导人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舆论监督思想和理论,立足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我国长期的舆论监督实践情况,不断地完善和深化所形成的思想及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舆论监督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习近平继承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舆论监督思想和中共历届主要领导人关于舆论监督的论述及理论,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舆论监督的实际及现实诉求,进行论述和阐释。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回答了舆论监督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舆论监督、如何进行輿论监督等问题,这也是他自己工作几十年来关于舆论监督问题思考和认识的进一步系统化和发展,是具有理论建设意义和实践操作意义、系统而具有创新性的舆论监督理论体系,其论述充分展现了一位成熟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对舆论监督规律的深刻认知。

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的理论阐释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从萌芽到不断发展和丰富完善的过程。习近平从在农村插队及担任各级党政领导职务,到担任党的总书记,在长期的工作和从政实践中,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余年来,高度关注舆论监督工作。他充分运用新闻舆论的监督力量为地方工作、全党全局工作服务,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实践性的新理念和新主张,系统回答了舆论监督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体系完整、内涵深刻的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理念和理论体系。所以说,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和阐释以及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他在地方、中央工作期间及担任总书记后更高层面对舆论监督工作经验归纳和思想积淀升华的智慧的结晶。

综上所述,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和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组成部分,是他关于新闻舆论重要论述和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舆论监督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所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而言,习近平有关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和阐释具有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意义。为此,笔者对“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及其理论贡献”分三个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为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重要论述和理论体系形成的发展历程、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重要论述和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本文是第一部分。

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观点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其个人成长经历、知识积累、思想积淀等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习近平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对舆论监督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从地方到中央,再到十八大以后全面主持中央工作,习近平历任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政治局常委、党的总书记。这些经历都为他舆论监督观念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为他不断进行舆论监督问题的思考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一手素材来源。

全面把握研究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和理论体系,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习近平从地方到中央工作以及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关于舆论监督的实践和论述,需要了解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的观点、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观点、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梁家河时期舆论监督的思想基础和萌芽阶段,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时期的舆论监督理念形成与发展阶段和到中央工作,担任总书记以来的舆论监督理论体系丰富和完善的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

一、梁家河时期舆论监督的思想基础和萌芽阶段

2015年2月,习近平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便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习近平对当天在场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4]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落户,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重要的7年时间。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尽管受媒介技术发展和环境的限制,习近平在梁家河这段时间并没有舆论监督的直接活动和相关论述,但从其他间接材料中发现梁家河时期习近平的一些言行是他的舆论监督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石和实践基础。

曾任梁家河村支书的梁玉明回忆:“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曾说:‘我说的话,如果有错你们就指出来,我肯定改;如果我说的没错,你们就照着办,不能打折扣。如果是你不对,我就要纠正你,而且不能说一下我就不管了,还要督促你真的改过来。如果有人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不对的事情还要说对,那绝对不行。”[5]从梁玉明的回忆中可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时期其实已经具备了舆论监督的思想萌芽。其中的“你们”指的是梁家河的群众和干部,也就是舆论监督的主体,而“指出来”“纠正”“督促”这些词汇已经带有舆论监督的意思。

习近平在根据自身经历写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说道:“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6]实事求是和群众观就是习近平在梁家河学到的大学问,同样,实事求是和群众观也是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论述和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核心观念,它们解决了舆论监督应该如何开展、为谁开展、谁来开展的问题。

二、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时期舆论监督理念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从1982年到2007年,习近平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这使得习近平能够更加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地方的平台使得习近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积累了具体的工作经验,展露出他治国理政的才能。在这25年的工作时间里,习近平重视新闻媒体工作,多次到媒体调研,关注新闻事业的发展,并提出许多指导性意见,甚至作为一位“媒体人”参与到新闻宣传的工作中,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独特认识,特别是对于舆论监督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

(一)在河北正定期间将舆论监督纳入党的监督体系的理论源头

河北正定被认为是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习近平1982年被任命为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1983年被任命为正定县委书记。在正定工作的3年时间里,习近平开始正式接触媒体工作,并指导当地的新闻宣传,提出了通讯报道应具有的三个作用。

习近平在正定工作的3年中没有见诸文字的关于舆论监督的公开论述。但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监督”在论及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中却有所体现,并受到重视。1985年5月,习近平在全县乡镇和县直属企事业单位整党动员大会上谈到党内的几个主要问题时说:“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把自己主管的单位变成自己任意支配的领地,一意孤行,称王称霸。这些人当然更谈不上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批评监督。”[7]

曾任正定縣委常委、纪检委书记的张五普说:“习近平当县委书记不久,就出台了不少关于党风党纪方面的文件,还提议出台《关于整顿机关大院作风的安排意见》。那时候,包括县委常委会在内,批评和自我批评都很认真,敢于批评别人,也敢于批评自己。”[8]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习近平在党风建设上提到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批评监督,其实也就是不能接受舆论的监督。习近平在正定早期对党的建设的思考,可以看作是他将舆论监督纳入党的监督体系的源头。

(二)在福建工作期间较为系统全面论述舆论监督诸多重要问题

1985年到2002年,习近平从华北地区来到东南沿海省份福建工作,在福建的工作给予了他更多机会参与媒体实践、指导和管理新闻工作。特别是在宁德地区任地委书记的这段时间,适值北京政治风波愈演愈烈,而新闻宣传中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也越发激烈。

习近平在1989年5月宁德地区召开的新闻工作会议上,针对新闻工作要如何开展,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要如何进行新闻生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回答了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问题,这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习近平还明确提出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出发点、内容、重点、监督主体应有的态度和社会责任等问题,初步厘清了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舆论引导之间的关系,还论及了舆论监督的对象问题。习近平要求“各级党政领导要正确对待新闻监督,要树立开放、开明的态度……把新闻监督看作对地方工作的支持,为新闻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9]这表明了习近平对舆论监督的态度,同时也能反映出习近平对舆论监督实践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除了新闻工作会议,习近平在党的廉政建设和信访工作中对舆论监督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论及共产党的权力使用和制约时,他说:“既然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那么,我们就应当而且可以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敢于公开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既是我们共产党人有力量的表现,也是我们实践自己宗旨的具体表现。”[10]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群众心连心的态度是党员干部敢于接受批评监督的基础性条件和前提,公开地、主动地接受批评监督也是践行共产党的宗旨,加强廉政建设的自信的表现。

在谈到信访工作时,习近平着重阐述了做好信访工作需要领导走基层,上门走访。他认为“领导上门走访,可以倾听群众呼声,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改革开放以来,地、县各级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注意听取群众呼声,自觉地接受他们的批评和监督,对于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要及时采纳,以推进当前工作;对于不正确意见,要分别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教育”。[11]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已经成为党的工作中重要的一个工作思路,同时也是解决党的工作问题的法宝。对于舆论监督的问题,也不是不加分辨全盘接受肯定,要分清正确与错误,沟通群众,做好工作。

(三)在浙江工作期间将舆论监督上升到社会治理层面

2002年习近平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涵盖了浙江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篇章。在这些短论中,《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是习近平第一次全面论述舆论监督的文章,他在文中强调了领导干部要接受舆论监督的原因和意义,并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背景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欢迎舆论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通过运用舆论监督,改正缺点和错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12]

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针对交通、化学危险品等隐患问题上,习近平要求“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监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13]群众参与监督就是对社会公共安全的舆论监督,特别是在医疗、卫生等关乎个人生命安全的问题上。同样,在面对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存在的浪费问题,习近平认为造成大量资源损失浪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因而,他提出“通过加强管理监督来实现节约,既有十分巨大的潜力,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14]

2003年,《新闻联播》曝光了浙江省苍南县部分企业、地下作坊生产、销售“黑心棉”事件;2004年,《焦点访谈》曝光了浙江省嵊州市、永康市、新昌县等地的公共场所公然进行色情表演的不法行为。习近平对这些问题当即作出了批示,杜绝类似的事情发生。舆论监督从认识走向了实践层面,并能在社会公共安全、环境建设等具体的社会治理建设方面展现巨大的推动力。这是习近平对舆论监督内涵的延伸,也是他将舆论监督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开端。

(四)在上海工作期间提出处理好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2007年,习近平担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在上海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习近平一如既往地重视新闻工作,先后到中央驻沪新闻单位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等上海多家大媒体进行调研,勉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2007年5月17日,习近平在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新华社上海分社调研时,围绕上海的发展和工作部署,他说:“上海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重视、关心、支持大家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全力支持舆论监督,善于运用大家的意见,改进上海工作。”[15]闻过则喜出自《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16]意思是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习近平引用典故是为了表明上海市委、市政府欢迎中央驻沪媒体对上海的工作进行舆论监督,希望媒体机构善于履行自身职能,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查漏补缺,为建设好上海出力。

与媒体负责人座谈时,习近平提出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三点要求,其中最后一点再次强调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要求“要处理好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弘扬主旋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实现新闻舆论的正确有效引导”。[17]习近平的这次媒体调研,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党政机关对于舆论监督应有的态度,更为详细地界定和明晰了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回答了长期存在的因正面宣传而拒绝、否定、掩饰舆论监督的悖论。

(五)调任中央工作期间逐渐形成具有深厚理论和具体实践的舆论监督观念

2007年,习近平结束了长达25年的地方工作,到中央担当大任。尽管在中央没有直接分管新闻宣传工作,但习近平在自己的岗位上仍在进行着对舆论监督的思考。2009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18]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对舆论监督问题的思考,相比于早期的论述与阐释更加深入,逐渐形成具有深厚理论和具体实践的舆论监督观念。

三、担任总书记以来舆论监督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阶段

2012年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2013年,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对舆论监督的思考更具有前瞻性和总体性,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方面工作,而是更多地从党和国家的层面观照舆论监督问题,领导和驾驭舆论监督工作,在舆论监督及其与党和国家关系方面进行论述和阐释。

这一时期,习近平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媒体调研活动和重要会议讲话中,其中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和2017年11月8日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以及2015年12月25日视察解放军报社,2016年2月19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调研活动中,都提出了有关舆论监督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要求。在习近平的讲话、调研、会议、批示和针对新闻、宣传工作实践论述的文章中,他深刻论述了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意义,系统地回答了能不能进行舆论监督、如何进行舆论监督等问题,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和实践,对舆论监督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关于舆论监督问题的系统性论述和理论。

另外,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六中全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第六次会议等党内会议讲话中,习近平认为舆论监督是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和建设的重要机制。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建立健全党内和国家的监督体系,更是将舆论监督放在国家监督和党内监督的重要位置。舆论监督将贯穿于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中,发挥着监督合力的引导作用。

从梁家河到十九大,习近平对舆论监督的思考从早期的思想萌芽到地方工作时期的舆论监督理念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再到中央工作、担任总书记以来的舆论监督理论体系丰富和完善的成熟,他回答了有关舆论监督的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为党和国家的舆论监督事业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和新的要求,形成了完整系统科学的舆论监督理论体系,也将成为新时代舆论监督工作的科学指南。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观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ZDA21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86.

[2]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3]靖鸣,潘智琦.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公报》新闻批评研究[J].新闻大学,2015(4):12-19.

[4]霍小光.习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4/c_1114368496_2.htm.

[5]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172.

[6]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西部大开发,2012(9):109-112.

[7]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205.

[8]邱然.“为自己考虑多了,就会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远”[N].学习时报,2018-1-31(003).

[9]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86-87.

[10]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29.

[1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62-63.

[1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55.

[13]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68-269.

[1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73.

[15]缪毅容.综观全局心系大众〓提高舆论引导能力[N].解放日报,2007-05-18(001).

[16]孟子.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72.

[17]缪毅容.综观全局心系大众〓提高舆论引导能力[N].解放日报,2007-05-18(001).

[18]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加強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N].人民日报,2009-03-2(001).

(靖鸣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自艰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福建浙江
那个梦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