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现状及特点,介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下中国国际工程承包获得的市场及融资方面的机遇,进一步分析发展中国国际工程承包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并为解决这些问题与阻碍从推动中国国际标准、联合企业“走出去”、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准入;融资模式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中国国际工程承包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中国承包商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的加快,中国国际工程承包规模保持稳步上升趋势。據中国统计年鉴信息显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以及新签合同额在整体上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在2008年前一直保持30%以上的高增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对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相关投资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后在全球基础设施工程承包行业复苏的大背景下,而且由于国家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并获得了相关企业的积极响应,中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在接下来几年的完成营业额的增速开始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速,渐渐变成中国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首要的帮助对象和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结构不断变化
中国参与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地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之前亚非两大市场是主要的中国跨境项目承包市场,近几年,中国工程承包商的收入结构中亚洲地区部分持续扩大,作为主要市场的非洲所占比重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2013年后许多亚洲国家都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中来,相应的亚洲国家中中国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在之前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的增长。与此同时,在兼顾主要市场的同时,中国承包商依然致力于耕耘拉美、欧洲等市场,虽然整体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相应业务布局依然保持上升。
(三)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
由于亚、非、拉美洲等市场对于交通运输设施的需求持续增长,中国承包商的跨境承包项目中交通运输行业具有广阔的行业前景。中国跨境承包项目总体上发展较为迅速,国际承包业务的三大支柱房屋建筑、交通运输设施及电力工程,总占比达73.6%。这三大支柱,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相关附加值不高。但附加值较高的电信等产业的收入及其相应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并且工程承包行业的其他领域如电力、工业等所占比重呈现出上升趋势。
(四)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类型更加多样与丰富
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中国跨境承包项目主体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尽管在跨境承包项目中,国有企业占据主要地位,但这几年持续由民营企业涌入国际承包领域,使承包主体结构得到了丰富与优化。根据商务部提供的统计数据,2014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中国国际承包领域最高97亿美元/月营业额,并且是2018年度中国同类工程承包类企业完成营业额最多的公司,其完成营业额约为135.38亿美元。此外,以行业分布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传统建筑工程类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诸多电信、制造业等类型的企业都在相应的利益导向下走向国际市场,走出去的企业主体因此不断丰富。
(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带来新机遇
1.“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一带一路”的重点建设项目是积极参与到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在满足沿线各个国家对于电力设施、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的庞大需求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向前向好发展,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相互联通创造条件,加强各国各项经济资源的交流,为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以及更多的业务资源支持。
2.“ 一带一路 ”倡议带来融资支持
目前,国际市场更青睐融资性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根据此市场需求的导向,为了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或者弥补劣势,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商渐渐产生了承包模式转型需求,然而高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的短缺使得转型困难重重,而“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出资成立的丝路基金以及亚投行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推动了中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转型升级。
二、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市场准入障碍和技术壁垒
中国的相关行业在技术方面以及法律方面尚未同国际标准保持同步。中国国内已经形成自己的相关行业设施标准,与国际标准并非完全一致。一些发达国家实施的诸如专业执照、人员注册资格等相关行业制度措施对于中国工程承包商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由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一些国家为了制约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国在国际承包行业设置了一些限制和障碍。比如,美国对于中国在签证方面实施了不合适的限制,日韩两国则提高中国相关劳务人员在签证等方面的外派费用,德、英、加则在中国承包商参与的项目里面直接禁止使用中国的相关建筑设备于建筑材料。此外,由于中国的国际工程承包并未同国际工程标准保持同步,而欧美等国家在国际工程标准制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会面临一定程度的阻碍和相关技术壁垒。在TTIP进行谈判的过程中,由欧美等国牵头倡议在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实现高标准、高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壁垒。2018年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以及而后升级的中美贸易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也为中国国际工程承包接下来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二)市场竞争激烈
尽管“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国际承包商展现了一个更加庞大的市场,更加丰富的投资机会,但是更加开放的合作环境也意味着中国承包商要面临更多的来自沿线国家的竞争对手。比如欧美国家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相对强大的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标准倾斜,具有非常强大的优势。
中国工程承包商在国际承包行业中占据优势的主要因素是价格优势,而中国承包商被来自发展中国家以及某些发达国家的低价竞争压制了自己原本具有的明显的价格优势,国际工程竞标竞争日趋激烈。另外,不仅其他沿线国家对亚非其他国家承包商给予相应的贷款和补贴政策支持,而且部分沿线国家实行贸易保护,限制中国企业参加相关竞标。如此种种使得国际承包市场竞争对于中国承包商而言日趋激烈。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与发达国家的融资体系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体系在信贷、保险等方面还没有那么成熟完善。政府在推进中国承包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中国的相关资金支持主要集中在相应较大的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相对而言不是很充足。
中国政策性贷款利率相对较高,目前中国提供的最优惠的贷款品种是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利率为2%、期限为20年以内的贷款费率,但国外承包商却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可以在国内获得低于1%的利率甚至是零利率。而且中国信保作为中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整体费率较高,这无疑提高了承包商在保险方面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工程项目承包企业在国际建设项目承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此外,中国信保较为单一的相关产品品种,在很多时候不能满足承包商对于项目其他方面的保险需求。
中国商业性银行提供的资金使用成本较高并且非常缺乏国际融资经验在国际常用的项目融资方面缺乏经验,而且不会对没有提供相关抵押或担保的国际承包商提供期限较长、金额较大的资金支持,在跨境建设项目融资中参与度不高,给中国承包商增加了项目融资难度,而且融资渠道相对有限,这对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参与跨境承包项目的竞争是很不利的。
(四)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
经历海外市场的多年艰难发展,许多中国国际承包商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成功关键在于人才——集复合、创新、外向等各项能力于一体的高级人才,而这些人才恰恰是中國国际承包公司短缺的。复合型人才在拥有相关领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实践经验,而且对于管理科学、经济学外语等知识都要求要熟练掌握。中国跨境建设项目承包商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于优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需求旺盛,但这些管理人才的短缺会对中国国际承包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下降低企业的效率,削弱了中国承包商参与国际承包项目竞争的优势。
三、应对思路和建议
(一)推动中国工程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
中国工程标准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项目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而且对于各种复杂工程项目的要求能够有效适应兼容。更重要的是,中国工程标准与中国制造两者休戚相关,一旦中国工程标准获得了国际市场的承认并广泛应用于跨境承包项目,那么中国制造相应地也会提高自己的含金量,为中国相关项目承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增加自己的相关优势。中国承包商应相应地努力推动中国工程标准在国际市场上的应用,为中国工程承包在以后的国际项目招标中获得独有优势而付出努力。
(二)企业联合“走出去”以形成合理竞争、合作共赢格局
目前大型央企是中国工程承包商在沿线国家参与跨境工程承包的主要主体,但众多工程承包类民营企业也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需求。对于这些企业可以选择进行组团进军海外市场,建立战略联盟或形成其他类型的稳定合作关系,共同发展,分摊风险。尽管在国际竞标时是竞争关系,但要理性面对,尽量避免相互之间进行非良性竞争,一方面企业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承包商的形象,维护了市场合理的竞争格局,是双赢的选择。
(三)加强承包企业自身建设
中国承包企业在国际建设项目承包市场上参与竞争时,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管理能力,规范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问题,巩固与国外相关企业相互的交流,合理利用海外资金渠道,以投资作为契机促使国际工程承包向高端市场渗透。同时承包企业依然需要在工程质量和技术服务方面持续努力加强,对于企业而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节或部分需要企业足够的关注。此外,要将中国建设项目工程标准努力加强推行到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积极参加到国际工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去,发挥自己的力量,为自己以及中国承包商创造相对有利的条件。
(四)持续探索新的融资模式
目前,中国承包商在接到国际承包项目之后缺乏相应的启动资金和后续的建设资金是常见的现象,常常需要承包商自己进行部分资金的融资。在当时的背景下,PPP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在广大中国工程承包商之间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中国承包商项目融资难的现状。沿线各个国家有众多工程建设项目,对于项目资金有着旺盛的需求,而获得项目资本支持,民间资金的渠道显得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亚投行、丝路基金也是中国承包商在跨境工程项目中标后的重要融资渠道。并且在政府的带领下,相关的商业性银行对于沿线国家跨境工程项目投入更多的关注,相应的资金与资本支持也会更多地照顾到这些承包企业,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效降低这些企业所要承担的项目风险。
(五)注重人才培养
由于在国际建设项目承包市场具有更复杂的难以预测和控制的不确定性,因此为完成项目需要很多方面诸如风险管理之类的人才。企业需要在日常管理中重视人才培养,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得企业能够持续保持复合型人才的正常供应,不会出现人才短缺现象,使得中国承包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房秋晨.把握“一带一路”机遇 实现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转型升级[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17(02):26-29.
[2]黄河,邹为.中国建筑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管控[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4):104-113.
[3]金萧狄,任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研究[J].价值工程,2016(01):69-70.
作者简介:
杜芸(1977- ),女,湖北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