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旭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也在逐渐互联网化,为满足居民需求,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种类和数量在不断调整,如目前比较火的个人消费贷款。个人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能一定程度缓解居民的資金压力,也能为银行创造经济利益,但同时还带来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如何在发展个人贷款业务为单位增加利润的同时又严格控制风险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控制;策略分析
为适应市场需要,各商业银行都积极开发了多种个人贷款业务,尤其是消费贷款,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还有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生的微粒贷、网商贷等等,以社会征信体系为支撑的各种个人线上贷款业务也多种多样。随着商业银行线上线下各种个人贷款业务的开展,银行内部出台各种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银监会也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发展个人贷款业务的同时又能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合理控制,真正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状况
商业银行主要是对资金进行管理,主人贷款业务作为其重要业务之一也在随着经济发展形势改变而演变。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经济逐渐被细化,银行将贷款方向投向自然人,也放宽对借贷人的条件审核,个人贷款形式和种类呈现多样化并在不断开发中,如互联网模式下的微粒贷、消费贷等,具体如图1。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的生活节奏,也加重了居民的生活压力,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个人贷款业务呈现出了重要的增长态势,也已经构成了各大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点之一,但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运行增加了风险隐患。个人贷款因为居民的经济问题不能及时偿还而产生逾期现象,当逾期现象积累到一定时间后造成银行资金流失,过多的逾期导致银行大量资金被占用不能收回,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营和营利,逾期率过高不符合人民银行和银监局的监管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个人贷款业务时一定要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当下,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和快速发展,互联网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快速。商业银行的互联网个人信贷业务主要以信用卡以及其他能够触网的个人消费贷款为主,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自助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提升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互联网产品的认可度。截至2015年,我国P2P网贷平台约2595家,历史累计成交金额约13652亿元,贷款余额约4394.61亿元,涉及人数约3000万人。
二、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的成因
1. 个人原因。商业银行个人贷款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贷款人无法按期还款导致资金流失。一方面多数商业银行以产品为中心,重数据轻抵押,进行贷款审核时仅通过评估借款人的信用,掌握客户的真实信息和金融交易数据,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抵押物,一旦客户不能及时还款银行工作很被动,如果进行暴力催收会引起负面报道。另一方面客户在办理完个人贷款后存在失业和收入降低的风险,还有些超前消费和投资决策失误等,一旦资金流断裂加大逾期风险,甚至出现坏账、呆账,影响银行经营。还有些是客户恶意骗取贷款,提供虚假资料躲避银行审查套路银行贷款,这类客户贷款的风险更大,也是产生逾期率高的主要原因。
2. 系统和政策原因。系统风险是指因外部因素变化而出现的风险,包括不可回避风险和不可分散分险。政策风险是由于国家政策变动而产生的风险,如房产税的征收给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这两类风险产生的机率相对较低,但如果发生影响则比较大。
3. 银行自身风险。目前,随着业务权限的限制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银行内部操作风险已经控制得很好,但由于外部竞争日益激烈,银行在个人贷款申请时更多的是“重数据轻资产”“重数据判断轻担保物”,而这些数据也是割裂在各个业务条线,没有实现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很难对个人信贷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容易导致行业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现象滋生,数据倒卖等附属黑产也随之发展,非常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4. 互联网贷款的风险。互联网个人贷款的本质依然是信贷,核心要素是信用,只是从之前的线下转到线上进行,且产品种类更加多样化,交易更加简化,但风险也更大,另外,还有自身独特的风险,如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能现场面签、抵押造成的欺诈风险等。同时,还有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风险,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单位创收利润,但这把双刃剑也会因黑客、服务器泄露产生风险,加大金融犯罪、黑色产业产生的可能,网络安全技术风险不容忽视。
三、商业银行加强对个人贷款业务风险控制的策略分析
1. 对借款个人而言,在申请个人贷款时应综合考虑自身日常消费情况、资金压力、还款能力、失业风险,通过综合考量后合理借贷,同时仔细阅读和平台签订的贷款协议以便及时发现不合规的条款,贷款审批后更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可以晚点还或不用还,杜绝恶意逃脱贷款的行为,珍惜个人诚信信用,及时进行归还贷款,确保自身征信良好,也为金融市场贡献个人力量。
2.对商业银行而言,首先,坚持合理合法的原则,不能为了盈利超越法律红线,要在合理的利率内做好风险控制工作,保持相对稳定的逾期率水平,并响应监管政策,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肃清行业乱象。其次,对个人贷款业务进行审批时一定要进行全面的贷款调查和风险评估,对资料的审查更是要查真去伪,对于恶意骗取贷款的客户一经发现永久不予借贷,对贷款人尽量要求提供抵押物,并根据有无抵押物和抵押物价值判定审批金额,最大程度做好降低风险工作。最后,商业银行需要高素质、稳定的人才队伍。挑选一些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团队意识强的人员充实到个人信贷队伍,并根据特长和意愿安排到合适岗位,配备科学的考核机制,使收入与业务挂钩,使晋升与工作挂钩,激发从业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满足单位贷款业务和风险管理工作的需求。
3.对监管者来说,一是平衡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个人贷款业务鼓励创新,但也要做好风险评估,注重金融市场的稳定,确保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因发展业务创新的同时带来金融风险的集聚。如已被明令禁止的校园贷、拍拍贷等,为了追求利润锁定无还款能力的在校大学生,不但扭曲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更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带来困扰。二是构建完善的征信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个人信用进行全面分析并为贷款审批提供数据依据,如果有逾期或恶意骗款行为将直接影响征信,所有平台不会批准个人贷款,大大降低因个人原因产生的风险。三是加快监管科技建设,监管工作不该是刻舟求剑式的固定模式,而应与金融活动和科技手段相呼应形成互动,与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合作,既保证信息的及时科学性又降低监管成本和水平,有助于构建全面、统一、高效的监管科技系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目前和将来都有极大市场,未来个人贷款可以互联网贷款为主,贷款产生风险的种类和可能性都较现在更大,未来风险控制能力将成为决胜互联网贷款的关键。因此,各商业银行应积极更新观念,以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为平台,不断深化个人信贷业务经营模式、服务模式、业务流程和产品制度的变革,积极研究、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个人信贷业务互联网发展模式,引导我国新兴金融业务和模式的健康、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芝泉.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加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17(24)
[2]林更.互联网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J].科学家,2017(02)
[3]李林鸿.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监管政策演进[J].金融界,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