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笑峰体育思想再审视

2019-11-26 06:04邵天逸齐静
体育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竞技体质概念

邵天逸 齐静

摘 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历史研究法与逻辑分析法对林笑峰体育思想进行再审视,目的在于以客观的态度剖析林笑峰体育思想,以期改变学界对于林笑峰的刻板印象,并揭示其体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认为,体育内涵的模糊化是概念混乱的始作俑者,去伪存真态度下学科体系的重建成为林笑峰解决体育概念混乱的出路;林笑峰强化“控制体质变化势态的意识”对体质建设的影响与作用,有利于引导大众对体质健康标准与影响的重新思考;基于对国民身体现状的担忧,林笑峰将优生优育确立为未来民族体质优化的保障措施。

关 键 词:体育思想;真义体育;体质;身体意识;优生优育;林笑峰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9)05-0009-06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by means of history study and logic analysis, the authors re-examined LIN Xiao-fengs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with the purpose of dissecting LIN Xiao-fengs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with an objective attitude, hoping to change the academic circles stereotype impression of LIN Xiao-feng, and to reveal their modern valu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s: the fuzzification of sports connotations is the initiator of concept confusion, under the attitude of discarding the false and keeping the tru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became the way out for LIN Xiao-feng to solve sports concept confusion; LIN Xiao-feng intensified the influence and func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controlling fitness changing trend” on fitness construc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guiding the masses to rethink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s and influence; based on his worry about the nationals current physical conditions, LIN Xiao-feng established good birth and good care as an assurance measure for national fitness optimiz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real physical education;fitness;body awareness;good birth and good care;LIN Xiao-feng

在中國学校体育发展史中,林笑峰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他既因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而受人尊敬,也因激烈尖锐的陈词用语而受到质疑。尽管对林笑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林笑峰建立了蕴含个人特色的体育思想体系。自“体质教育思想”正式提出以来,便陆续有学者对林笑峰体育思想展开研究,所涵盖的主题涉及“真义体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林笑峰体育思想”3个主要方面,旨在挖掘林笑峰体育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探索体质教育之真谛[1-6]。从结果来看,尚有深入探讨的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当下学界对林笑峰的观点仍然比较排斥,其异议之处在于“体质教育的哲学依据是生物观、二元论”,但若附带任何主观偏向论述林笑峰的体质教育思想容易有失公允;其次,研究者所提炼的林笑峰体育思想未能与现状精准对接,在此前提下开展的研究工作成效有限。基于此,本研究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以聚焦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出发点,立足于林笑峰本人的论著,着重探索林笑峰体育思想内在逻辑及其现代价值与局限,力求揭示林笑峰犀利语言背后的良苦用心。

1 以概念规范为学术追求的真假体育之辨

“体育”概念的混乱由来已久,学界至今并未达成共识。其不规范之处,可概括为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体育、竞技、运动三者的相互替代;第二,作为大概念的体育已成为大众之共识。由于“体育”一词所统领或涉及的概念众多,因此后者的影响力无疑更为深远。体育大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意味着内涵的边界不断扩展,那些本与体育无关的概念将会被纳入其中,所造成的结果将使“现实的”体育与“原初的”体育渐行渐远,并催生出相关的认识层面问题。虽如此,鉴于体育大概念的形成属于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这又是学界无法回避的学术问题。

回溯历史发现,体育概念的混乱始于民国初期,其标志是1920年首次出现的“体育教育”[7]。在此之前,“体育”的含义十分明确,主要指“身体养护”或“身体教育”。但1920年之后,由于“体育场-运动场”、“体育新闻-运动新闻”、“体育消息-运动消息”等概念的多方混淆,体育的概念不断扩大,甚至一度被“运动”所侵占。在此基础上,“体育”与教育已无法对等,“体育教育”便应运而生,虽然其表述具有一定逻辑错误。这一问题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引起了林笑峰的注意,1957年,他在《应取消“体育教育”一词》一文对“体育教育”一词的合理性表示质疑,希望学术界取消这一说法[8]。该建议得到了重视,同年,《体育文丛》杂志倡议开展“名词讨论会”,众多学者对“体育教育”的合理性表达了看法,但是由于两派各执一词,最终未能形成共识。

对体育概念的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延续,以体育概念、特点及延伸问题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于1980年(体育理论专题座谈会)和1982年(烟台会议)先后召开,其结果是,学术界普遍接受了广义体育观,并将大概念的体育编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1990年,体育概念讨论会再度召开(全国体育理论研讨会),会后,“体育”作为下位概念的划分方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持,大体育观得到进一步强化,其影响力延续至今。

就学理而言,概念模糊化将会带来3方面主要问题:加深大众对体育的误解、导致学校体育目标偏离、阻碍学科的有序发展,其中第一点产生的结果将难以扭转。为此,21世纪初始,韩丹[9]与郭红卫[10]从Physical Education(体育)与Sport(竞技)的词义流变入手,致力于考究与恢复体育的原初含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韩丹、郭红卫从内涵层面上不断推进对体育概念的重新认识,但收效不大。实际上,要使大众的体育观念得到彻底的扭转,林笑峰的做法或许更为切实有效。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林笑峰就已着手探索体育的本原概念,通过两年多夜以继日的研究,他率先提出Sport不是体育的说法[11]4。烟台会议后,在遭到普遍反对的情形下,仍有少数学者(如吴翼鉴、陶德悦、林诗娟等)声援林笑峰,他们大都赞同体育不是竞技(运动)的观点。对体育与竞技的区分,既是林笑峰个人观点,也是体质教育学派的基本主张。

作为体质教育学派的先锋人物,林笑峰的观点与其他学者既相呼应,也有超越。呼应之处在于对体育、竞技单一概念的阐释与区分;超越之处,在于将体育、竞技置于概念群(见图1)中加以认识。

“体育和竞技中的每一个概念,好像天上的一个星体,每个星体都与其他星体保持一定的联系而处于一定的位置”[11]72。在体育(竞技)概念之下各有数十个以体育(竞技)为定语的名词概念,构成了各自的概念群。概念群的交互,形成了体育和竞技联合的概念体系[11]72。在概念体系中,体育有其固定的位置,本不应任人随意摆动,但由于名词概念使用不规范,体育通常被用于标记其他概念,常见的是“身体文化”“身体娱乐”“身体娱乐教育”“竞技”“竞技教育”5个概念。林笑峰指出,如果仅用一个词来思维6个概念,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名词和概念的多方脱落[11]75。通过引入概念体系,林笑峰更为准确地阐释了体育的本意。

但是,林笑峰的目標显然不止于此,为了确保将竞技从体育概念中剔除,他提出了“真义体育”的说法,即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只有增强体质是体育概念中的唯一合法的内容,除此以外的所有内涵均不能得到真义的认证。在此,林笑峰将矛头指向了“假义体育”即大体育观,他认为一旦大体育观成为了权威的指导思想,将会造成体育知识和经费的贫困[11]150,最终“让身体教育‘消亡,让增强体质‘淡出”[12]120。通过直白的真假体育之辨,林笑峰成功地引发大众对体育概念的反思,与此同时,他的真义体育内涵也在批判声中得到了不断丰富与完善。

作为体育学科中的核心概念,体育语词的模糊化无疑会波及体育及下属学科的构建,因此体育观念错位造成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概念本身。考虑到这点,林笑峰的思路是重新划分学科体系,在他的设想下,现有的体系应分为“体育科学体系”与“竞技科学体系”:

林笑峰认为:“竞技科学和体育科学,从它们的核心部分到它们的边缘学科,都是有区别的。”[11]83这一区别,表现在体育、竞技拥有各自的理论与方法,由此形成的体育(竞技)史学、体育(竞技)社会学、体育(竞技)心理学等必然会有实质的区别[11]83。即便是名称一致的“运动力学”“人体生化学”“人体解剖学”,由于目的指向不同(竞技训练或体育锻炼),其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也将有明显的差异。对学科体系的重新定位,意味着林笑峰的真义体育追求从概念延伸到了学科。

从单一概念(群)的区分发展到对学科体系的重建,始终不变的是林笑峰去伪存真的学术态度,以现实视角加以审视,在体育概念乱象丛生的当下,其倡行的真假体育之辨,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很可能成为解决学科理论困局的一剂良方。

2 以意识培养为思维导向的“体质”观重塑

“体质健康”作为体育的基本追求,一直以来都受到体育界人士的重点关注。具体而言,国家层面,国家体委努力宣传高水平运动员作为健康的代言人;学校层面,一线教师积极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大众层面,专家学者努力探索运动对身体健康正向影响。然而,尽管体育身肩如此重任,但“体质健康”始终未能成为体育固有之功能,也由此,体育的影响力难以突破自身学科的界限。

考其原因,传统的体育大多不是“身体教育”,而是指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技术教学”或“健身活动”,与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不同,运动的源头为Sport,其本质为“游戏”“娱乐”或“玩儿”,按自然体育学者的说法,“健康”乃是体育(运动)的副产品,非为首要目标[13]。在现实中,人们早已将“运动”与体质健康画上等号,然而,“运动”并不一定指向“体质健康”,它们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联,因而传统的“运动”难以满足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教育需求。有鉴于此,林笑峰致力于重新界定体育与运动(Sport)的基本概念,尝试从源头上理清体育的含义与目的,其具体观点在前面已有详细阐述。

那么,体质健康实现的最佳路径何在?传统观念认为,医疗是健康的基本保障,这一观点固然不错,但药物是针对疾病的,并不是维持健康的积极做法,实不宜提倡。更为理性的做法应是培养健康意识,即不断地反思与觉察自己的健康状态,以求维持稳定的状态。对这一思路的明确阐释,可以舒斯特曼[14]的主张作为参考:“健康的方式并不仅仅是吃药或针灸,而是可以通过意识到你怎样建构你自己和你的感觉来达到,通过感觉你就可以知道你疲惫与否。”在舒斯特曼看来,身体意识有助于提升感官知觉的敏感性,以此更清晰地认识身体与世界的交互关系,进而促使个人正确地使用自我。所谓身体意识,是指“具有感知能力的身体”,简言之,个人的自我意识就是监测身体的最有效手段,通过不断的追踪、指导和调节,我们的身体装置会更加健康[15]27。对舒斯特曼而言,身体意识对于人体健康的意义重大。

纵观舒斯特曼关于身体意识培育方式的论述,他所推崇的大多是瑜伽、禅宗、亚历山大技法之类追求平静、注重内修的身体活动[15]244。但这些静态身体活动培养身体意识的方式与现行动态的学校体育活动并不兼容,因此难以广泛推行。面对这一困境,林笑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试图通过对“体质变化势态的控制”,引导人们关注“控制意识”的培养,并将其融入青少年学生群体之中。

在《健身教育论》中,林笑峰重点论述了“对体质变化势态的控制”,他认为体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或弱化或强化,这些“体质变化势态”都是必然现象。林笑峰[12]161-164指出,势态现象是自身功能的表现,完全可由自我控制。至于控制的方法,学习和掌握体质变化势态的科学知识是基础工作,但写在书本里的知识不会自动地去控制势态,需要将知识化为个人意识和力量,才能起到对体质变化势态控制的作用。其中,体质变化势态控制的意识显得极为重要。体质变化势态控制的意识是增强体质的核心,也是体育意识的核心,失掉了这个核心,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将沦为空谈,“无意去控制,没有办法去控制,自己的身体就难免日渐衰弱”,因此树立控制意识对个人健康而言,意义重大。落实到操作层面,首先要了解体质变化势态表现出的现象,知晓了某一现象,要联系本质因素去分析、推理和判断,明白了本质,就能够掌握体质变化势态,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善,达到控制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应对措施,主要指量身定制的“炼身方式”,主张运动的种类、强度、持续时间均应视个人体质变化的特点而定,以求势态向强化方面发展。因此,林笑峰将知识、意识与行为三者相联系,构建了体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框架。

林笑峰以体质变化势态作为切入点,扭转了过去大众对运动行为效果的认知,将培养体质变化势态的意识作为人们参与运动的主导条件,由此,“意识培养”成为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为了使“意识培养”的观念能从思想中凸显出来,林笑峰对体质概念与本质进行了重塑。在论述体质的含义时,首先颠覆了传统的体质内涵,认为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概念都只是体质的表象,并未触及本质,“体质”的本原含义,应为身体的实质(即筋骨)[12]128。其次,认为体质不是固化的,是一个变化态,变化的本质在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按林笑峰的划分,体质变化的势态可分为:强化态、健康态(时空态与务化态);弱化態、疾化态(时空态与务化态)。再次,认为人可以通过“意识”控制自身体质的势态。因此,他强调“培养人们体质势态的意识与能力,应该是体育的一项任务”[12]16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林笑峰认为应具备一定的体质势态变化及其规律的知识和了解自己的身体,疾病痛苦的发生与缺乏体质弱化态和疾化态的知识有莫大的关系[12]153。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身体,林笑峰在其著作中也有涉及:“晨脉、早晨醒来的感觉和表现,是个人在平常生活中考察自身体质和掌握孩子体质变化的方法”,“感到轻松、舒适、起床爽快,这是体质强化态的表现。”[12]152观察身体的意义,还在于反思体质变化势态的现象,“皮肤表面出现小红点,消化不好,睡眠不好,心情烦躁……很可能是肝的弱化与疾化势态表露出来的现象。”[12]162其中皮肤、消化、睡眠、心情等都是典型的身体认知,而认知的发生需个体具备敏锐的“身体感觉”,将林笑峰的观点作适当延伸,可知“意识”既是认识“现象”的前提,亦是沟通“现象”与“本质”的桥梁(见图2)。

总之,从身体关怀的立场出发,林笑峰深刻揭示了体质的内涵与本质,同时指出“有意识地控制”是增强体质的重要前提,而“控制意识”的形成,有赖于科学知识的掌握,“理性认识”是形成“控制意识”的先决条件。至此,林笑峰坚持了“知识”改变“行为”的立场,至于知识转化意识的方法,他还未作进一步讨论,只是暂时将该问题抛给教育[12]163,这恰恰是林笑峰体质教育思想的未竟之处。但无论如何,林笑峰的观点改变了以“身体素质”长期自居的体质观,重塑了新型的体质观:体质处于不断变化的势态之中,人可以通过掌握科学知识与“意识培养”有效控制体质变化的势态。

3 以民族兴盛为终极关怀的体质优化倡导

国民体质弱化问题,在近现代学校体育发展史中留有明显的印记,概括起来,主要分为3个重要时期:第一,维新运动之前,在“重文轻武”“静以修身”传统观念的持续影响下,百姓追逐“科举功名”,不尚运动,身体沿着主张“静”而排斥“动”的脉络发展[16]。此后,形成了如毛泽东所言的“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之局面[17]。第二,新中国建立早期,战火刚息,民族饱受摧残,国家百废待兴,由于医疗条件的匮乏和身体锻炼意识的淡薄,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差,健康问题频出。针对这一问题,毛泽东两度致信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主张教育要遵循“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力求为学生减负。第三,文革时期,在“大跃进”方针导向下,“以劳代体”“以军代体”思维与行为盛行,致使学校体育工作长期错位,学生的健康问题再次凸显。

表层而言,由于健康问题与历史事件同步,体质弱化似乎可归咎于历史使然,但若从动机—行为视角考其本原,体质问题应与身体锻炼观念淡薄密切相关。由此,历来精英人物大多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运动习惯,形成体育意识。近代时期,教育界人士陆续推行军国民教育、武术教育、体育军事化等训练民众的手段,以此符合国家抵御外侮、振兴民族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模仿苏联体育思想的引领下,体育锻炼标准与劳卫制得到广泛推行,全民身体素质短期内明显提升。文革结束后,在徐英超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呼声下,国家寻求尽快改善学生体质状况,确立了“以增强体质为主”的工作方针。在此,徐英超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对全国各地区中学生身体状态的调研结果,他指出两亿接班人体质健康关乎国力强弱,亟应得到增强[18]。

同处于文革后学校体育重整与恢复阶段,林笑峰延续了徐英超的体质教育态度,不断思考增强体质的理论与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林笑峰与徐英超对于青少年学生体质问题的立场既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在于林笑峰同样十分关注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弱化问题。首先他认为传统的“增强体质”的认识有误,“有人嘴上讲的是‘以增体质为主,而实际搞的还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之所以会形成以上“运动技术教学坐上了主位”的现象,他认为原因在于传统的运动教育思想和体制的影响[19]。其次,林笑峰提出了体育课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独特内容与方法,“增强体质的运动形式内容和手段方法,要按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来选择配备这些身体运动。要把配方道理和方法的知识作为教材去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健身运动配方”[19]。

不同之处在于林笑峰提出了关乎民族兴盛的未来体质观。在其晚年著作《健身教育论》的末章中,呼吁学界应重点研究体质优化的课题,实行优生优育健身。“人体的优化是有关家族、民族、国民身体完善和身体建设很有价值的一大工程”[12]279,希望通过体质优化工程,造就千百万体质优化的精英人才,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12]299。

在林笑峰看来,由于人体质内的基因由大自然定型,因此人生来由自然注定,身体发展随自然变化而变。先天体质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后天的发展,后天的锻炼对身体发展的作用有限,无法改变天然的遗传基因。“一个天然遗传的弱者靠锻炼不可能变成强者”[12]270。在此,林笑峰立足于“自然决定论”的视角,吸收了物种起源与遗传变异的理论,将基因确定为塑造体质的主导要素。

基因虽然是由自然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遗传物质在大自然诸多因素作用下,可以得到正常发展,也会有异常或不良的变态[12]275。这需要我们了解自然奥秘并顺应宇宙规律,“人类优生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大自然中有利于人体优化的物质,避开妨碍体质变化强化态有害的物质”[12]275。了解自然的方式,一方面依赖科学研究深化;另一方面,需要落实到教育中。林笑峰强调,为了增强国民体质,体育应承担人种改良与体质优化的教育责任。

林笑峰此举的目的是希望以科学的态度破除基于“神秘主义”的传统体质认识,引导人们正确理解体质优化的规律。在体质变化规律中,一个基本的常识是,男女体质劣化的遗传基因一旦结合,其劣化表象便会表现在所生子女的身体上。因此,为了避免劣化因子相遇,婚前优生体质检查十分必要[12]296。但是当时的中国(2008年)尚未形成体质优化意识,林笑峰援引了北京、上海、江苏、广西、甘肃等五地的调查数据,指出当时中国“丁克”与“近亲结婚”现象普遍存在,两者都将导致人类体质劣化[12]285。

与之相对,世界上许多国家早已开始体质优化试验。其中日本的成效最为明显,通过比较日本1972年的资料与中国医学科学院1975年的统计资料,发现我国男性体重、身高、胸围普遍低于日本,表明日本逐渐在改变其“倭”的特征,这让林笑峰深感震惊[11]9-11。面对这一现状,林笑峰指出,假如对体质变化问题持续缺乏认识,任凭体质自然演化,将会导致劣化系族的衰败与消亡[12]281。

遵循自然法则来建设人体,是林笑峰晚年对体质的新见解,这种面向“未来”的体质教育观反映出他作为教育家的民族关怀。从林笑峰早期健身教育理论到后期的优生优育理论,表现了其体育思想的发展变化,这一变化呈现出从关注青少年学生体质现状延伸到注重中华民族体质的转变。通过后天的“科学知识”与“控制意识”的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养成自主锻炼身体的习惯,聚焦于改善体质弱化的问题;通过优生优育途径,改良先天基因,规避各类遗传性疾病,此为发挥先天优势与后天努力补偿相结合之法。因此,对当今学校体育而言,优生优育教育应是体质教育、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若能与传统健身教育有机结合,势必对优化中华民族体质、提升体育健身效果产生更大的作用。

以概念规范、意识培养、体质优化为目的与导向,林笑峰体育思想的主體脉络逐渐显现。其中“概念”与“体质”既是林笑峰长期思索的问题,亦是当下体育界所面临的难题。毋庸置疑的是,林笑峰的所思所想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其个人直白而激进的学术作风,使他长期饱受非议。笔者认为,语言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本身没有意义,对于林笑峰思想的评判,应深入问题中心,理性看待他固执己见背后的真实想法。

参考文献:

[1] 李寿荣. 真义体育思想谱系背后的多重博弈及价值——林笑峰先生《健身教育论》深层价值阐释[J].体育学刊,2009,16(12):9-12.

[2] 陈琦. 林笑峰体育思想评述[J]. 体育学刊,2011,18(6):1-5.

[3] 韩丹. 林笑峰先生体育思想评析[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32(1):1-12.

[4] 关丽静,李宁. 林笑峰体育思想的特征及时代价值[J]. 体育学刊,2015,22(1):9-13.

[5] 彭小伟,杨国庆. 体质教育流派审思——基于中层理论视角的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5):88-92.

[6] 殷红,万茹,毛振明. 论体质教育流派[J]. 体育学刊,2014,21(5):6-11.

[7] 应元道. 社会性质的体育教育[J]. 青年进步,1920(32):61-68.

[8] 林笑峰. 应取消“体育教育”一词[J]. 体育文丛,1957(2):12-13.

[9] 韩丹. 论体育概念之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2,33(6):1-11.

[10] 郭红卫. Sport考论[J]. 体育科学,2009,29(5):83-97.

[11] 宋继新. 林笑峰体育文集[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2] 林笑峰. 健身教育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 方万邦. 体育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181.

[14] 舒斯特曼,曾繁仁. 身体美学:研究进展及其问题——美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对话与论辩[J]. 学术月刊,2007(8):27.

[15] 舒斯特曼. 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8-69.

[16] 张德安. 身体教育的历史(1368—1919)——关于近世中国教育的身体社会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88.

[17] 二十八画生. 体育之研究[J]. 新体育,1958(5):14.

[18] 徐英超. 两亿接班人的中小学体质教育需要调查研究[J].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79(3):3-9.

[19] 林笑峰. 我对“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认证与探究[J]. 体育学刊,1996,3(2):32-36.

猜你喜欢
竞技体质概念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幾樣概念店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