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彩霞
(福建省安溪铭选中学 福建 安溪 36240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滞后。在新课改新高考的环境下,化学教师也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培育出创造型人才,教师作为施教者和监督者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因此,化学教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做课堂转型的探索者。
我省高考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高中学生开始实行。实施改革方案后的考生,高考总成绩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个科的成绩,另一部分是等级性考试成绩,考试科目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考生根据高校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选择3科进行考试。也就是不再文理分科了,不像以前理科生一定要读化学。这个时候,做为一个化学教师,让学生爱上化学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师在新时代、新高考环境下,如何做一个课堂转型的探索者进行探讨。
首先,自己的专业知识要过硬,面对学生提的各种化学问题,才能应付自如。其次,化学教师应吸收最新最先进的化学知识,扩充自己的专业领域,加强自己的科研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比如,我会跟学生讲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讲她提取青蒿素用到的化学试剂及化学方法。学生听了,深受启发,觉得学化学很有用。再次,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跟学生讲与化学有关的时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明确指出,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要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比如最近发生的、传遍微信朋友圈的“泉港碳九泄露”事件,我在课堂上跟学生讲什么是“碳九”,它有什么危害,面对泄露怎么进行事后处理等问题。学生听了,很感兴趣,会去查找资料,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还会跟父母亲普及这些知识,心中感到很自豪,更有学习化学的动力。最后,作为新时代的化学教师,不能禁锢自己,画地为牢,只将自己的所知所闻都局限在化学知识上。实际上,化学教师应该更加博学,所有的学科知识都能交叉进行,要求自己也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填鸭式”,教师在课堂上将化学只是生硬地强加给学生。有些需要演示的实验,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来讲而已;有些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只是演示或者拿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注意,只是为了应试而教授一些基本的,考试所要求的书面知识,造成很多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兴趣也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
《课程标准》指出: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需要较高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实现课堂转型,不能只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播音员”,更应该是一个课堂里的策划者,要充分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能给学生展现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化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结合实验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高一开始,教材里有要求分组实验的,我都让学生去实验室做,充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他们在实验中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去研究问题,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比如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这个实验里,课本并没有强调先加盐酸还是先加氯化钡溶液,先加哪个是否有区别,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去探究,最后再师生一起讨论结果。
很多人在高中时期,便开始有了自我的认识,希望被公平、平等地对待,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与此同时,他们张扬个性,但内心不够成熟,对一些事情无法正确地判定好坏,对未来产生迷茫,对父母老师产生叛逆心理。这些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进度和效率,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用心聆听学生的困惑,并给予正面的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心理更为健康,人格更加健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心理的指引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为学生传授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己。要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除传统的书面考评外,评价的手段可以多样化,也不能只以成绩论人。教师可以通过课内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之,我们高中化学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把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放在首位,努力探索和实践课堂转型,落实学生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代化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