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本抓语言训练

2019-11-26 11:56
读与写 2019年19期
关键词:杨桃句式儿子

俞 强

(福建省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澳前镇中心小学 福建 福州 350400)

有一种说法,教学就像放牧,老师是牧者,文本就是牧草。放牧有两种,一种是圈,一种是牧,“圈”就是带着水草走向牛羊,“牧”则是带着牛羊走向水草。这也正是我们教学中常常要思考的问题,是带着文本走向学生,还是带着学生走向文本?

以人教版小语第四册第21课《三个儿子》为例,探讨一下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带着学生一步步,层层深入走向文本。

1.抓住关键字眼,品味文本

新修改后的新课标提出,学习语言必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教师指导学生第一个妈妈夸儿子的话“谁也比不过他”,抓住了“谁”这个字眼,让学生体会“谁”就是指其他任何人,那种骄傲自豪的情绪油然而生。而指导体会和前两个妈妈的情感色彩有所不同的第三个妈妈在评价儿子说,其实也就是“没什么可说的”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换一种说法来体会,其实也就是没什么可说的,孩子一下子就能感受到第三个妈妈平淡的语气,这样学生在读三个妈妈评价儿子的三句话的时候很自然有不同的语气。这些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抓住关键字眼,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感悟出来,文本之所以让第三个妈妈用如此平淡的语气来评价儿子。其实是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给后面第三个儿子的出场留下悬念,也为了让第三个儿子出现,能一下子吸引大家的眼球。对学生来说,他们看到三个妈妈的对儿子的不同评价后,也一定急切的想知道这三个儿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因此,教师在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找出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可谓是两相对,一目了然。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第一个儿子像车轮一样翻着跟头,这一比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什么样的跟头才能像车轮一样呢?学生即使不能说出快速连续的特点来,也能感悟到第一个儿子翻跟头都很翻地很娴熟。

2.聚焦重点句式,复述文本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两次动手画出三个妈妈评价和三个儿子不同表现的文本内容,出示“一个……一个……另一个”。这样的句式也就是本课的语言训练特点,让学生分别用这一句式练习,表达三个妈妈评价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第一个发言的盒子,根据文本所描绘的特点说得清楚明白,得到教师的肯定。第二个发言的孩子有所不同,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本的意思,得到教师的赞赏。学生自由表达的话匣子打开了,尤为巧妙的是教师创新文本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利用这两次的句式训练,将整个文本内容串在一起,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如果仅把复述的要求抛给他们而不给他们做一些引导,学生很有可能把整篇文章念下来,根本达不到预想的目标。因此,运用句式来帮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复述课文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避免了语无伦次的长篇概述,让学生可以用比较简洁的进行复述,再次聚焦文本的重点,就是学生既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既体现了学生是自主习得语言的表达方式,又把复述感知文本有机整合在一起。

3.运用文本句式,实践语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运用性、综合性的课程,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教师紧紧的抓住本课的训练点“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进行看图说话训练,层层深入地实践应用文本中学到了这一句式,贯彻始终。一个学生说:“一只小鸟在树枝上蹦蹦跳跳,一只目不转睛的盯着前方,另一只拍一拍翅膀准备飞出去。”一个学生说:“一只熊猫津津有味地吃竹子,一只兴高采烈的滑滑梯,另一只懒洋洋的趴在那里打盹。另一个学生说的更好:“一只熊猫拖着笨重的身体滑滑梯,半天都没翻过生来;一只头也不停的吃着竹叶,生怕别人抢了似的;另一只不吃也不动,正呼呼的睡大觉。”正是因为这堂课教师抓住文本的语言训练点,训练得十分到位才开启,并激发出学生如此精彩的语言。在本节课中教师就是这样,通过诵读品味,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一步步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走向文本,并超越文本的最终目标。

4.搭建语言平台,层层深入

在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导入:自由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预习单问题:“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用横线划一划相关句子。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摆杨桃的位置,理解“一端正对着”中的“正”字的含义。根据学生的反馈,说一说理由,最后再根据反馈出示幻灯: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最后我再以茶壶各个角度拍摄的图片为例,让学生猜想,这是什么物品的样式,初步运用课文中的句式来进行训练“不像……而像……”说话。有的学生说:茶壶的壶嘴从正面看像一个“小眼睛”,而不像平常的茶壶的壶嘴。茶壶的把手从正面看像一节竹子,而不像平时见到的茶壶的把手。”通过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的结合训练,学生得到语言的训练。

5.拓展课外训练、拓展思路

本学期,我有意识地出示一些名家作品,并在作品中对重点的词句进行圈画,让学生根据老师圈点勾画批注阅读的内容。我惊讶的发现,学生有超出我们想象的认真和创新,不仅把字、词、句等基础的知识会整理起来,还能出现句子或者关键词的赏析分析,还能评价文章写法,人物评议,读后感想等。这样的操作方法,不但发挥了学生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指导课外阅读《时代广场上的蟋蟀》,我先做好一个批注短文:“有一只蟋蟀,梦想成为歌唱家。一个巧合的机会,它从草原跑到了城市。历经种种挫折,终于成为了一个昆虫歌唱家。可后来因为一件事,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它怎么会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送给了朋友?那它的身家到底有多少呢?”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文本细细的阅读,“你学得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蟋蟀?在柴斯特最后一次演奏的文字的描写中。你听到了什么?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阐述,语言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

紧紧抓住语言的训练点,围绕着本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语言文字,我们的文本才有这样的吸引力。而作为教师,我们也正要依靠这些呼之欲出的语言文字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姿态万千的世界。

猜你喜欢
杨桃句式儿子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打儿子
这类人吃杨桃很危险
《画杨桃》的“标点妙用”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美国人更喜欢绿色杨桃
特殊句式
打杨桃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