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天池乡曹李川小学,甘肃 庆阳 745702)
中年级小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不太强烈,遇到比较难的问题容易出现焦躁的心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无法从全局出发,还有一部分学生解题过程中粗心大意,错误率比较高,不能认真地思考问题,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到学生学习时的一些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出数学能力不高的困境,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问题一般分为两类:几何和代数,解题的过程中会用到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知识迁移等数学思想,以及学生分析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等,而且解题的方式不止一种,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的途径来分析,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法,检验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以及对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只有做好了以上的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才能指导学生踏出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各种数学思想有效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打好学生的基础,强化他们内化数学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比如一根红绳长100分米,一根绿绳长60米,把绿绳补给红绳多少米,两根绳子一样长?如果用绿绳围成一个长方形,长度为100分米,宽是多少?先让学生自主做题并各自说说最终的结果,当个别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时,让他们将自己的解题过程在黑板上写下来,提醒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找出不同之处,教师再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同时教授给他们解题的方法: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时还应学会公式之间的转化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思想,确保解题过程准确无误。通过以上这些指导,让学生掌握一般数学问题的解题关键,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看待问题也会更加的全面,例如《简便计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乘除法,为后面小数、分数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这部分内容的灵活性很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水果店有60筐苹果,每筐有25千克,卖出一半之后还剩下多少千克?要求学生写出两种解题方法。这道题用到了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第一种可以将一半理解为总筐数的一半,即60除以2,再用结果乘以25便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第二种可以将一半看成是总重量的一半,先求出总重量,再除以2,这两种算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给学生交流、质疑的空间,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的启发,帮助学生理清算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条件,小学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使学生能快速找到解题的关键。比如解决求面积之类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认真地读题目并自主发现关键信息:每个条件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给出的单位是什么,是否需要换算,用到的是哪些运算法则或者计算公式,最后求的是什么等,之后让学生尝试自主列出关系式并写出计算过程,教师巡视指导,找出学生出错的共同点,特别之处一些常规性的错误,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醒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先看清题目,理清思路之后再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后不要急于做下一道题目,要养成验算的习惯,反复检查确定无错误之后再进行后面的答题,采取这种循序渐进地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他们解题的准确率,从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提高中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诀窍,使学生能独立总结解题的技巧,从而逐步地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