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成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一中学
科学系统的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调节其各项身体机能,还能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与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相吻合。高中阶段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为快速、关键的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进入不同人生阶段的重要分水岭,高中毕业以后,部分学生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会进入各方面管理均相对宽松的高等教育阶段,若在这一阶段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可帮助学生在脱离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定期参加体育锻炼,为其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肮。
高中体育教学不仅要实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运动技术与技能的传授,还应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使其通过参与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中体育教学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基层教师在做课前教学设计时,也能够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将其兴趣点以及现有锻炼习惯做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切入点,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这对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高中阶段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除可有效促进学生现阶段及将来走向社会之后的身心健康发展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环节,与教师合作共同寻找更多能够使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形式更为多样的可能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得以有效提高。同时,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体力与智力兼具的体育课外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终身体育意识及自主锻炼能力等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得以有效提高。
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包含体育理论课程和体育实践课程,无论是体育理论课程还是体育实践课程的开展均需以与学生年龄及具体年级相符的体育教材为指导基础。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整体收效,因此基层体育教师在选择体育教材时要将其是否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规律做为首要参考依据。以体育理论课为例,高中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善,在体育理论课上,教师应向学生明确讲解体育之于生命的价值,并科学系统的向学生传授参与体育运动与锻炼的方法、原则、基本技术技能要点、各项体育运动的规则以及如何处理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意外损伤等。同时,在选择体育理论教材时,教师还应将学生的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等考虑在内。处于青春期与青年期的过渡阶段,高中男女生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心理和生理差异,如高中女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通常会考虑到相关体育运动是否能够起到塑造优美形体的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基层体育教师可根据男女生之间的身心发育差异,为其分别选择最为合理的教材内容。在教材确定之后的体育实践课中,教师可将男女生进行分组教学,可为男生组多安排一些对抗性较强的体育教学项目,而为女生多安排一些能够锻炼柔韧性、有效减脂塑形的体育运动项目。最后,无论是针对男生还是女生,体育教材内容及体育实践教学开展形式都应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持续保持对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运动本身的兴趣,这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颇有助益。
无论教学理念如何发展与进步,兴趣始终是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与进步的基础。就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来说,学生只有拥有持续的体育兴趣,才有可能会长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运动,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有着比其他教育阶段学生更为旺盛的求知欲与求胜心态,且其身心发育已经趋于成熟,在无特殊疾病的情况下,高中生均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此时,开展形式多样,且兼具趣味性与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与参与兴趣的不二之选。因此,基层教师在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之前,可将原有教材内容配合以体育竞技比赛的形式对体育课堂进行设计,旨在通过这种趣味性更强的体育教学开展形式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与体育参与意识。最后,教师需向学生明确,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相关竞赛只是一种常规教学形式,学生对相关竞赛的参与性要高于对比赛结果的重视程度。长期参与学生兴趣点相契合的体育教学活动,是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自主锻炼能力及良好锻炼习惯的有效途径。
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不同,此处笔者所说的“开放式”教学相较之下,更为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基层教师应通过构建合理的体育认知结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相关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自我加工与内化的能力。开放式教学模式对基层教师提出了思想上的放心与实践中的放手这两大原则。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与权利,在确保体育教学开展方式与内容符合当前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另外,教师针对学生做课后教学评价时涉及评价内容应全面,且应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考虑其中。例如:对学生体育学习收效的评价应涵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学习兴趣、具体表现等多个方面,尽量避免采用量化评价方式,学习收效及成绩可设定为优、良和合格三个不同的等级,在对学生学习收效进行了全面评价之后,也避免了因评价方式不当而打消学生自信心及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