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延钊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的加速,人民已经进入快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极大地压缩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阻碍了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传承的途径,造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急速失传,开拓新的传承途径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从未间断,体育课程急需多元化的特色项目的充实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打破现代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挤压,协调竞技体育与传统体育和谐发展,为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体系打下夯实的基础。本研究从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进发着手,探讨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扬,丰富学校体育课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为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添砖加瓦,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扬与学校开创多元特色体育课程体系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笔者依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和超星电子书等网络资源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期刊、著作以及相关政策进行查阅,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清晰的研究思路。
笔者对查阅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类总结,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相关资料给出的依据,运用演绎、比较、逻辑推理与归纳的方法对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得出相关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历经数百甚至上千年积淀形成的独具民族风情与区域特色的宝贵财富,是承载着我国多民族深厚文化内涵的“活化石”。它以社会教育传承,家庭教育传承和学校教育传承的“教育传承体系”相传[1]。
机械化、信息化所代表的现代化生活无非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现代便利生活的同时对于生存在相对闭塞空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绝对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依赖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传承主要通过渲染宗教祭祀仪式、节假日庆典,婚丧仪式等民风民俗将活动形式和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传承给年轻的一代;家庭教育传承是指血源家庭或氏族家庭中的长者对少数民族家庭或者家族中的年轻一代进行口口相传或者有意识教授的传承方式。这两种传承方式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文明的融入,少数民族区域的生活、产方式,休闲娱乐形式等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有赛马、叼羊、姑娘追等传统马上体育项目已全面被汽车、摩托车等工具取代[2];民俗庆典逐渐被汉化,闲暇时的消遣活动也被电视、电影或者网络等现代方式所改变;面对开放的生活环境,这两种传承方式已不具备原有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放弃了祖祖辈辈生活方式,走出深山,走向都市,原来由宗法、地缘、血缘维系的群体结构[3],阶层、权力、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固有的传承关系不在牢靠,严重的人员流失造成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传承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根本没法进行。
面对紧迫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形势,学校作为思想与文化交流传播重心,应该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育模式,先进的教学理论对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思想文化、科技文明成果进行有效的传播与发展。由此看来,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本身固有的社会责任担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是绕不开学校教育这关键一环节。
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开创了形式丰富的校本体育课程形式,课程结构更加科学,课程目的更加明确,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学生素质也进一步提高。但是绝大部分体育课程只是对以三大球为代表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在时间与空间进行重新的编排,使其更加接近国际标准,大大拉近了中国竞技体育与国际之间规则与规范方面的距离;从本质上看,并不是对体育课程的创新性定位与设计,并没有就构建我国特色多元化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
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课程改革原则,各民族传统体育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的“东方保健体系”,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多样性、地域性、传统性、季节性和大众性[4],其符合体育课程要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起到现代体育所带有强身健体、竞技观赏性等功能,还带有育心、悦情、传承数千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传统体育理论,可以弥补现代体育课程所或缺的人文关怀,丰富体育课程的特色性与多元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向体育本身,而是对于体育课程附属的健身性,趣味性、加强人际交往、了解民族文化、掌握更多知识技能,获得心理满足等方面均有所追求。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还可以满足不同多层次学生的选择,时效性强。多样的民族特色会使学生对体育更感兴趣,参与度更高,锻炼积极性更强。
我国传统体育以汉族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民族文化形成的一种文化状态,是各民族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它强调宽厚、礼让、和平为价值取向。开放的文化精神直接造就了张扬的西方体育的文化品质,张扬的文化品质最终使更高、更快、更强成为西方体育的价值取向[5]。相较两种体育价值取向,后者则更容易被传播,因此,一百多年来西方竞技体育不断对中国传统体育进行挤压。目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处于被忽略的尴尬位置,严重的重西方轻传统的体育文化观使中国特色体育体系的构建停步不前甚至出现了。笔者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下,我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既能够表现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水平又能够把各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的体育体系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体系。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体系是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构建中国特色体育体系便尤为重要。
构建中国特色体育体系需要从思想上把西方竞技体育与传统体育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寻找两者共同点,以两种体育文化和谐共同发展的形式构建中国特色体育体系。以此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应该着重放眼于中国传统体育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情怀的传承与传播上来,而不是只偏向于已经致力十几年的西方体育项目改革上。学校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上不仅要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身”的发展而且要致力到“心”的内涵。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大众体育的基石。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终身锻炼的项目选择与理念往往都决定于学生时代所接触到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可以影响到学生终身体育项目上的选择,从而间接的影响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的路径,使少数民族大众化,最终起到调节西方体育与我国传统体育和谐发展的作用。
通过筛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符合课程标准原则的体育项目列为课开发课程资源,寻找该课程资源与之相类似的西方体育项目,两者结合共同开展,两者结合不仅可以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还可以培养射箭人才为发展竞技体育项目储蓄后备力量。
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在体育教育系统中培养一定数量的中级、高级专门人才,来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研和传播工作,这样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到良好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是该民族相应项目的大师,最为专业的“学者”,他们不仅能够出色的展示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能够完美阐释该项目的历史由来、精神内涵。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聘请为高校体育教师或者相关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能够增加教师的多样性,增强学校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还可以扩大传承范围,培养校内传承人才。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如火如荼地组织大学生开展各具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与大学生暑期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上学习到相关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借助暑期实践的平台到发源地进行探讨交流,深入体验该项目所包含的民风民俗,对在学校内学习到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对项目所包含的人文情怀进一步的了解。
民族区域的学校走在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前列,具有丰富的经验,其接下来的体育课程改革将侧重竞技体育。与此同时,非少数民族区域的学校对西方竞技体育的研究已经历时多样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现在缺少如何合理的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到体育课程中的经验。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双方交流合作可以促进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完善与发展,避免改革出现方向性偏移,营造良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条件与发展空间,利于共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体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受阻与失传严重的紧迫局面要求学校更加注重学校教育传承的重要性,学校开发多元特色体育课程又需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丰富,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双方互利共赢的共同需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体系要求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和谐发展,而学校体育又是其实现重要阵地。因此,不管是从少数民族体育传承,学校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微观方面,还是从构建我国特色体育体系的宏观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都势在必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应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予以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