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式太极拳”保护传承研究

2019-11-26 19:00张长念刘胜雄
运动精品 2019年1期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遗产物质

张长念 程 硕 刘胜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式太极拳”保护传承研究

张长念1程 硕1刘胜雄2

(1.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2.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北京 100191)

探究吴式太极拳发展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传承人和他在这个时期为吴式太极拳做出的贡献。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及其在健身和教育方面的价值,从中找出吴式太极拳的传承问题,提出对吴式太极拳的保护传承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式太极拳;历史;价值;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慢慢被西方文化所取代,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本土文化被人们视而不见。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使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渐渐的消失,因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6年9月1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该机构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从这个机构成立后,才使得中国那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继续传承发展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吴式太极拳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体育项目之一,时间的久远使吴式太极拳精益求精,完善的套路体系使吴式太极拳在健身,教育等方面具有多重价值,本课题就是对吴式太极拳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做一番调查,对吴式太极拳的拳理特点和价值进行论述,对吴式太极拳的保护和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新的更有利于吴式太极拳的茁壮成长的建议,为吴式太极拳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吴式太极拳”为例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吴式太极拳期刊、中国知网、太极网和百度百科等诸多资料库分别以“吴式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式太极拳”、“传统太极”为主题词搜索纸质文献和数字期刊文献。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 “吴式太极拳传承人”和吴式太极拳联系者。

1.2.3实地考察法

参加讲座、实地考察北京东城、大兴等吴式太极拳传承地,到“吴式太极拳”在北京的辅导站进行体验。

2 吴式太极拳的历史起源

2.1 吴式太极拳起源

北京大兴人吴全佑初从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后来又拜杨露禅之子杨班候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其子吴鉴泉在传承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使拳术柔化而连绵不断,逐渐形成了吴式太极拳流派。其特点为:拳架紧凑而开展,斜中寓直,动作轻松自然,以柔化著称。[6]

2.2 吴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2.2.1吴式太极拳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1834—1902)全佑,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和杨班候学习太极拳,并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吴式太极拳的雏形。

第二阶段:1902年全佑逝世以后,他的传人(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等)一起切磋研究提炼,升华吸收其他太极拳优秀的技法,形成新的特点,当时名字叫做《太极功》

第三阶段:吴式太极拳这个名字得于1959年。首先(徐致一)出版的《太极拳》,后由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的《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后来才有的吴式太极拳。

第四阶段:(吴鉴泉1870—1942)全佑之子,成立南方吴式太极拳。南方吴式太极拳掌门人。(王茂斋1862—1940)成立北方吴式太极拳,北方吴式太极拳掌门人。1928年两人分开以后,经历千锤百炼,各有发展,形成南吴、北王两大特色。

第五阶段:(吴式太极拳最辉煌的30年),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令人振奋:协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练拳队伍不断扩大;理论著作琳琅满目。

第六阶段:(王培生1919—2004)弟子门生众多,(使北方吴式太极拳没有失传)著名门生:高壮飞、马金龙、赵琴、张全亮、王乃召、周世勤、关镇军等人。

南方:(李经梧1912—1997),1957年,作为南方吴式太极拳的代表受邀参加国家体委组织的太极拳整理和推广工作,入门弟子80余人,名人辈出[7]。

2.2.2吴式太极拳传承人对吴式太极拳的影响

有幸在首都体育学院听过刘伟老师对吴式太极拳的讲座,经过对刘伟老师的采访,我把吴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总结全佑:(起源于全佑)1834-1902师从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因为当时社会等级原因,拜于杨班候门下。发展于第二代人王茂斋(北方开山鼻祖)和吴鉴泉(全佑之子),有南吴北王之称.吴鉴泉为吴式太极拳工架的定型人,1916年在北平体育研究社为职业教师(职业太极拳老师)。王茂斋对全佑父子的经济上的照顾也是必不可少的。

刘伟老师讲述重要一点:武术的传承是需要口传心授,长期的练习,尤其是像吴式太极拳这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方第三代传人杨禹廷1887-1982(王茂斋徒弟),吴式太极拳在北方的的关键人,曾任中国武术委员,第一届北京武术运动会委员协会副主席,北京东城区政协委员。

第三代传人还有王子英(王茂斋之子)太极推手大师。南方第三代传人:吴鉴泉到上海去推广传播吴式太极拳,后有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马岳梁,等在南方传授吴式太极拳。

刘伟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刘伟老师以前和师傅李秉慈探访过吴英华马岳梁二位(1987年),马岳梁老师还给刘伟老师展示了一根白蜡杆,在1987年的时候这跟杆子就已经60多年,在破四旧时期这根杆子被马岳梁老师巧用技巧放在阳台晾衣服,没有被损坏。“展现出老一辈人为了传承吴式太极拳费尽心思,哪怕是一件器械也尽力的去保护,珍惜,爱护”后来马岳梁回到北京,刘伟老师带马岳梁老师去北京马岳梁北京的家看一看(1993,刘伟老师当时听马岳梁说以前北京的家现地址北京站前街的时代广场,旧址叫水墨胡同。以前院子里可以骑马射箭,庭院之大可以想象,刘伟老师非常后悔当时没有相机可以拍摄一些珍贵的图片)。

第四代吴式太极拳主要传承人:李秉慈(1929年-至今,刘伟老师的师傅)。刘伟老师在1984年被李秉慈选中,李秉慈认为吴式太极拳的发展必须靠年轻人的传播。也需要对吴式太极拳的喜爱,是主动性,并不是被动的去接受。

听了刘伟老师的讲座,最大的收获:“由全佑至今,每一代传承人在努力得为了吴式太极拳得传承付出着贡献,为了不让吴式太极拳成为历史的遗迹,他们都在各个方面、各个地区为广大喜爱吴式太极拳的人传授着”

3 吴式太极拳的技理技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式太极拳它的技法独特:曾有幸在首都体育学院听刘伟老师讲座时讲解了吴式太极拳的技法特点,具体有下面几点:

松静柔化,吴式太极拳讲究动作松而安静,(诸多文献及书刊表明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

川字步型,前脚后脚脚尖同一方向,斜中寓正:身形没有那么正,但是动态平衡,重心为正,而稳定,紧凑舒展:结构上紧凑舒伸。

太极拳的动作并没有那么夸张,现在诸多比赛把传统的拳种动作夸大,重心落得太低,没有了传统拳种的样子。或许是比赛的人对这种拳种没有深一步的了解。

八方线理论,是杨禹廷大师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为了更好的传授,推广吴式太极拳而创造出的教学。使吴式太极拳动作更加规范合理。

八方线教学法,是以方向和角度,以练习者的肢体为尺寸,进退屈伸为布局范围,结合肌体的本能,设计出来的一种拳式动作的标准合理的动作路线,使步法身法手法及眼法等有规矩方圆可循,“中正安舒,轻灵圆活”这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八方线解决的恰好也是这两个问题。

4 吴式太极拳的价值

4.1 吴式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既然说到在健身方面的价值,我们先可以看看前面所述,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松静柔化、川字步型、斜中寓正、紧凑舒展。

在这个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社会里,每天上班,下班,回家,三点一线,使人身心疲累,练太极拳没有器材场地的要求,公园里,小区里,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饭后就看电视玩电脑手机等,不如抽出一点时间下楼去打打太极,吴式太极拳的拳法特点会使你身心的到放松,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体力,就可以使你身体得到锻炼,心情变得放松,何乐而不为那。并且吴式太极拳出了《吴式太极拳健身八法》[8]。

4.2 吴式太极拳的教育价值

吴式太极拳同样在教育方面同理,大学专项是武术,并且为体教专业,感觉武术进校园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进那,我个人认为,还是太极比较适合,因为其他套路里面有许多考验身体素质的动作,比如翻跟头,侧手翻,下叉等等,不一定所有同学都能做下来,武术操我实习阶段也接触过,我觉得跟普通的操没什么两样,横平竖直,只是加了楔步,勾手几个动作。

而吴式太极拳就不一样了,动作柔和,不需要太多身体素质,从小学到高中,都可以练,尤其是到了高中,学习压力大,神经天天紧绷,吴式太极拳使你在学习之余身心都可以得到放松。

在中国,可能吴式太极拳的教育不会像数学语文那样,但是我们的课外活动,课间操等可以安排成吴式太极拳的学习,老师学生一起练习,紧张的学习之后放松身心,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吴式太极拳在健身和教育方面上都可以体现出他的重要价值,因为他是适合所有人练习,百利而无一害。

5 吴式太极拳的发展现状

5.1 吴式太极拳的传承情况

有幸采访到了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李根银先生,跟我讲述了现如今吴式太极拳的传承情况:

首先跟我阐释了一些最近很多的误解,吴式太极拳由南方发展过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是由北方起源,吴鉴泉先生到南方传承,王茂斋先生在南方传承,并不是单一的南方发展而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的是起源和发展的地方,吴式太极拳就是由北京起源和发展。

现如今续编同门录记载:已经有第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传人,第七代已经确定,一代代传承至今。

吴式太极拳是先由李秉慈先生申报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着还是李秉慈先生申报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文化部录像等。东城区和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为李秉慈先生,也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如今吴式太极拳在北京发展已经慢慢走入正轨:每年都会出两本期刊,总结这一年里吴式太极拳发展的情况以及一些重要事件;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北京吴式太极拳官网:https://www.bjwstjq.cn;微信搜索北京吴式太极拳,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吴式太极拳的技法,在京北地区的活动,学习吴式太极拳等等。

5.2 吴式太极拳现如今的保护措施及情况

通过对李根银老师的的采访,得知吴式太极拳现状:国家对吴式太极拳的保护:会拨下一笔钱,让吴式太极拳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支持吴式太极拳发展,每五年制定的计划,由国家审批,成功以后,就按照这个计划来实行,吴式太极拳在北京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好,设立许多辅导站教吴式太极拳,1990年以后,1991年定稿国家竞赛套路,吴式太极拳也被列入,全国各地慢慢通过光盘,教材等了解学习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各省市开始太极拳的比赛,吴式太极拳慢慢发展至今,还在继续发展。

传承人对吴式太极拳的保护:李秉慈先生一生都在热衷于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使吴式太极拳进社区,进单位,进校园等等。84年以后李秉慈先生提出吴式太极拳需要发展,在东城成立东城武术馆,开办教学,为吴式太极拳的发展一直做着贡献,边学边教,一直到退休,相当不容易,无私奉献,不要求回报,没有利益关系。

国家提出的全民健身:这个平台使许多人受益,不仅仅是体质方面的提高,个人修养素质等也得到了提高,并且现在许多的吴式太极拳的辅导站是免费教学,使吴式太极拳更上一层楼。

许许多多的吴式太极拳辅导站也经常开展活动,使人知道吴式太极拳,了解吴式太极拳。

经过对李根银先生的采访总结出:“国家,传承人对吴式太极拳的发展传承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几十年如一日的使吴式太极拳流传下去,都努力的使他不丢失,发展的更好”。

5.3 吴式太极拳的传承问题

现在80后90后对吴式太极拳的了解问题,如今的社会是非常现实的社会,80后90后的压力也日益增加,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如何生活,如何挣钱等方面,没有心思来了解别的东西。

国家对吴式太极拳的发展也需要提高,在学校,单位,社区方面不是单靠着传承人去发展才行,可能国家只是让大家全民健身练习吴式太极拳,所有的地方都会对吴式太极拳重视。

现在有些人就用这这个来赚钱,开一个班,教学,收费,一节课多少钱,或者一星期,一个月,你当初学的时候老师傅们收你的钱了么,摸着自己的良心说一说,跟这个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现在没有钱,干什么都会感觉十分困难,最基本的,看病,哪家医院会为你免费看病。所以社会带动了一些人收费教学,不是不可以,是你觉得你会不会影响到吴式太极拳的发展,免费的教学,许多人都不乐意去学习,收费的不是更加困难。

5.4 吴式太极拳传承对策分析

“新血液”,吴式太极拳的发展不仅仅要靠老一辈人的传承教学,更多的是需要新血液,年轻人的了解年轻人对我国的国粹的保护珍惜,要对80、90后灌输一些对我国国粹的了解。从80、90后的意识里面让他们了解吴式太极拳,80后已经步入工作岗位,传承人的讲堂要组织多听,让他们自己总结,自己喜爱吴式太极拳,90后大学居多,进入大学里面也是非常的重要,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对这个社会的呼吁更大一些,大学是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发展吴式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抓住大学这个平台,这批新血液的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新发展”,国家要推动吴式太极拳的发展,吴式太极拳就一定会发展,既然足球篮球西方的东西都可以在校园发展的这么好,为什么我们不自己来找寻我们自己的东西来发展,在学校课后开展吴式太极拳的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教学,理论的教学也是非常的关键,打好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吴式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史,才能更好的练习吴式太极拳。

在企业组织员工练习吴式太极拳不是更好的提高了员工的身体健康,品质素养等等。练习太极拳是一种高尚的运动,吴式太极拳更是古时皇宫才可以练习,可以修身养性,员工的素质提高了,单位的发展才可以更好,国家对吴式太极拳在企业上的发展支持。

在社区,为什么能跳广场舞,就不能练习吴式太极拳哪,有一个人练习,慢慢就会发展起来,需要有领头人,去带动吴式太极拳在社区的发展。

“新气象”,社会的风气带动了那些人用吴式太极拳去赚钱,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吴式太极拳被人排斥,反感。需要有一个新的社会气象,不要干什么都会跟钱挂上边,尤其是像吴式太极拳这样的历史性的东西,不仅仅有损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更是对吴式太极拳的一种侮辱。

杜绝学习吴式太极拳还需要交学费,用钱拜师现象,这个只会侮辱我们的国粹,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式太极拳变得利益化。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国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吴式太极拳从创建以来,流传至今,世世代代,辉煌过,低落过,正因为它有它的魅力,才使它没有丢失,现如今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靠国家的支持,以及我们每个人的无私奉献,才能留住我们的国粹精华,多少年流传至今,一路坎坷,历经风风雨雨我们更要去呵护它,去保护它,这样才对得起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

6.2 建议

6.2.1 宣传

新闻媒体在正确理解和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影视声画等元素,通过新闻、信息报道、专题栏目、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融知识性、通俗性、权威性、普及性于一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如“非遗日”的活动宣传、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式太极拳”传统武术相关知识讲座、举办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展演、组织出版图书等方式,激发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唤醒市民的非遗保护意识,提高参与性。

6.2.2 保护传承

制定对传承人的激励机制,市政府在资金政策上支持传承人学习、传承,最终形成常态化、系统化。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监督,《非遗法》中对传承人既有权利的规定,同时也有义务的规定。因此,市政府要通过政策法规保护传承人的权利。为了使吴式太极拳发扬光大发展的更好,其自身必须利用好国家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的时机。同时完善建议政府组织专门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机构,从政府、科研人员和吴式太极拳传承人三方面进行入手,对吴式太极拳进行挖掘整理。使吴式太极拳能够可持续发展。

6.3.3 活动

政府和传承人多举办关于吴式太极拳的活动,也可以使吴式太极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使更多的人知道吴式太极拳,从新血液,新发展,新气象三方面来对吴式太极拳开展活动。传承人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也可以举办一个擂台,点到为止,以一种更新颖的方式进入大家的眼球,吸引更多的人对吴式太极拳产生兴趣,才去使吴式太极拳的发展走的更好。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2]全国功夫网[EB/OL].2015-03-02.

[3]彭莹.吴式太极拳弓步动作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4]鲁鹏.八方线教学方法对吴式太极拳教学过程中的价值研究.

[5]陈惠良,陈易合.吴式太极拳的起式“按窍运身”的练法

[6]中国武术教程[M].

[7]中国武术教程[M].太极网[DB]以及吴式太极拳每年两册的期刊[J].

[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式太极拳[EB/OL].百度文库.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Wu Shi Taijiqua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ZHANG Changnian, etal.

(Captital Sports College, Beijing 100191, China)

张长念 (1980—),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

刘胜雄。

猜你喜欢
太极拳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