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电化教育馆 何 芸
按照《山西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安排,为对标一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先进经验,提升试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山西省电化教育馆于5月22—24日,组织全省中小学数字校园试点项目18所高中学校校长及项目负责人共0人赴上海市进行了学习考察。一行人观摩了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与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这两所数字校园建设优秀案例学校,重点对数字校园支撑环境、学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师生信息化常态化应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学校信息化管理和决策模式以及其他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学习与交流,聆听了校长、教师、技术人员的专题报告,随团专家指导组对高中试点学校进行一对一指导,对照上海市优秀案例学校的经验做法,共同研究解决试点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和学校建设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观摩、专家引领,提升了校长和项目负责人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试点目标和方向。
该校为上海市静安区的一所寄宿制完全中学。学校以前任校长、教育家刘京海的“成功教育”思想为基本办学理念,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学生多方面的成功,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质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坚持“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刘京海是上海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校长,由他发起并坚持了二十年的“成功教育”改革,有效地转变了大批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方面有以下主要特点。
1.普及移动学习终端
利用学程网、尚学等学习平台,实现了学习终端课堂教学常态化。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教学和作业分发,建立靶向学习,分层训练,精准讲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2.建成学校二期课改的教与学信息化平台
利用“学程包”等教育教学教研应用系统,实现了“人人通”教学,每个知识点都有微课。新高考改革后,注重分层训练、精准讲解,通过自主学习、差异教学,开展设计处理、个体矫正,使教学信息化应用常态化,推动了学校教与学的变革。
3.强化各系统的深度挖掘与应用
以学科知识点为根本,建立题库及大量知识点微课,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与理解。通过学校自主平台,在各项活动中生成师生应用数据,多维度促进平台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应用。同时,通过开展丰富的评比活动,推广学校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根据对教师平台的使用情况建立奖惩机制,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
4.充分发挥学校信息中心的管理和支撑作用
强化学校信息中心职能,加强对iPad、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的管理维护,对学校广播系统、网络维护、设备管理、网上阅卷、平台管理、信息化培训以及课堂信息技术提供支持,承担对尚学教学平台、安脉管理平台、绿橄榄平台、超星朗读亭平台等学校主要应用系统的运维。
5.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
积极吸收和利用企业、社会资源,根据本校实际构建校本资源库,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程包”资源,同时积极对校本资源进行社会化的改造与推广。
不足之处是,学校尚未实现各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该校为上海市杨浦区的一所寄宿制高中。学校在创建“知识创新区”的大背景之下,依托区域内的知名高校同济大学,坚持教育改革,努力推行素质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形成具有影响的德育、艺术、体育、信息和低碳科技特色,是在“同济精神”引领下的一所教育优质、特色鲜明的新型大学附中。
1.顶层设计理念先进,原则简单实际学校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核心办学理念,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遵循“人人参与、操作简便、资源共享、平台统一”的基本原则。学校人人参与信息化建设,教师主动上传教学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化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平台设计贯彻“有效才有用,简单才能用”原则,教师、学生、家长界面操作简单,人人想用,人人会用。
2.实现了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学校信息化工作平台”为学校自主设计研发,从教育教学到教育管理,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平台化、数字化。“学校信息化工作平台”打通了学校内部各信息系统的用户和数据,解决了学生、教师及各部门数据统一协同的问题。
3.平台模块功能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通过十余年的平台建设,校园信息化平台各功能系统趋于完善,实现了学生学习、教师教研、OA办公、教务管理、微课在线制作、课堂教学在线评价、作业评改、走班排课、学生综合评价、试卷分析、考务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平台基础构架完善,可扩展性强,经过简单改造,可以利用各个模块来拓展延伸新的功能。
4.创客、艺术、体育教学特色鲜明
针对学校科学、艺术、体育等特色优势学科,教学硬件设施先进、完备,创客空间、开放式物理实验操作台、化学创意实验室、智慧交通、电子电路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动漫实验室、音视频创新互动实验室齐全。艺术、体育科目最先实现走班选课。
5.持续开展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学校从2004年开始,突出信息化建设,长期探索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平台功能在不断建设、应用、改造的过程中完善提高。
本次学习观摩的两所学校颇具代表性。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具有顶层整体设计,理念先进,设施一流,应用常态化,实现了统一平台下的一站式服务,是典型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模式。闸北第八中学硬件设施与我省一般学校相仿,但没有局限于硬件条件,在教学应用、资源建设和技术服务上均有创新,在上海乃至全国形成了应用典型,给我们大多数的试点校带来了信心。对于我省的学校,无论基础如何,都可以在这两所学校的经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努力的方向。这两所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带给了我们以下重要启示。
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过去是一所薄弱学校,生源差,学生自暴自弃,教学秩序混乱,教师纷纷外流。时任校长刘京海认为,没有哪个学生是天生的差生,他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始,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心。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三个相信”的“成功教育”学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后续开展的课题研究、试点和改革,都是紧紧围绕“成功教育”这一办学理念来实施的。三十多年来,闸北八中从一所薄弱学校蜕变为具有“成功教育”特色的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校,信息化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济大学一附中尊重学生的先天禀赋,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创造适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通过一体化平台建设,提供一站式的平台服务,改变了传统的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创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学校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低碳校园,实施低碳创新教育”“移动校园构建的实践研究”,把课题成果运用于学校德育与教学之中,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持续发展。
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积极探索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从“以讲为主”过渡到“讲练结合”,实现对学生“帮助成功”;将“试”介入“讲练”,探索“尝试成功”教学模式;让“学”引领“试、讲、练”,探索“自主成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极大激发,学生自信心得到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以“智慧课堂构建”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培育,着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力、持续学习力与创造学习力。经过几年探索,在智慧课堂理论认识、课堂评价和教学模式构建方面形成了丰富成果。一大批具有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学科模式已经形成,学生在有兴趣的活动中,层层深入,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更有主动性,在教学互动中体验学习快乐和智慧成长。
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通过优秀教师经验显性化,助力普通教师专业成长。要让更多学生成功,必须研究教师的成功。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是从不规范到规范,从规范到个性化。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优秀教师的经验在更大程度上显性化,产生课堂教学的诸多基本模型,使“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从个别教师走向广大教师,并在上海市百余所初中学校实现区域共享。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信息化工作平台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平台,更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平台承载着集体智慧与经验。通过平台,使优秀教师经验的传播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使优秀教师的优秀课走入了普通教师的家常课,使教师间的学习交流更具有便捷、即时和丰富的特点,方便了管理与评价,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相继托管了上海市7个区的20所学校,涵盖了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全部义务教育学校类型,实现了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针对这类学校现状,植入“成功教育”“三个相信”理念,促进联盟校教育理念更新与校园文化建设;引入“成功教育”管理平台,推动管理走向规范与精致;引进“成功教育”的学科教与学的电子平台,提升普通教师的教学效益,在探索并成功实践大面积提高城市普通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建立了以同济大学为依托,以同济一附中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纽带,以信息化为平台的基础教育创新联盟,开展初高中学段衔接、校际联动的联盟培育模式,形成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线”性连接和创新人才培育的实践探索。
此次上海之行,各试点学校形成了以下基本共识:一是信息技术将促使未来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产生深远的变革,信息技术可能是新时代学校发展的下一个“弯道超车”机会,早用早受益;二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内涵广泛,硬件只是基础,学校不能坐等,也不能唯硬件建设,技术更新一日千里,要从应用入手,找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切入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三是把握适用、实用、够用的原则,合理投入,尽可能整合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避免重复建设。
结合本次活动及专家指导意见,我省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校园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结合办学实际,整体规划,明确目标,逐步推进。按照“云—网—端”的数字校园架构,突出依托国家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云服务平台的统一建设标准,构建学校信息化工作平台,提供基于师生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将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紧紧围绕服务办学特色,体现我省和当地基础信息化应用的特色,在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教研模式上有所创新。
一是“用户思维”,站在用户的角度,而不是开发者、管理者的角度,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进行平台设计和总体规划;二是“流量思维”,平台操作务必做到简单方便,用师生、家长“爱不爱用”来检验数字校园建设试点的成效;三是“平台思维”,通过统一的平台实现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的一站式服务,形成“云平台、小前端、多应用”范式“智慧校园”的雏形;四是“跨界思维”,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引入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力,满足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的需求;五是“整体思维”,不能只单纯实现教学设施、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而应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去整体考量,以技术革新、应用创新、管理创新、方式变革“四位一体”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
各试点学校要结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开展引领性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培训,积极探索发掘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示范案例,特别是STEM教育、创客教育、翻转课堂、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应用和网络空间应用等各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创新的典型案例,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培训,整校推进,让所有的教师都会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能力的整体提升,做好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的示范引领。
建立省级基础教育数字校园展示和支撑平台,为全省数字校园试点学校建设提供优秀案例,提供管理类应用,提供教学、学习、教研应用及有关业务支持,提供基础平台环境和数据支撑,为全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应用提供兜底服务。学校亦可通过省级平台提供的基本支撑服务,进行特色应用的定制。实现全省试点学校的用户协同和数据融通。
通过此次学习考察活动,试点学校拓宽了视野,看到了一线城市、一流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特色与成果,也促使大家积极思考,学以致用,立足本校的实际,积极寻找最优发展方向和突破点,通过学习先进地区的数字校园建设经验,推动学校乃至本地区数字校园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实现2022年数字校园全覆盖探索山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