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长期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经过多年追求、积淀,形成了科技教育活动这一传统优势,办学特色初步彰显,并逐步成为学校声誉的重要标志。
学校依托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借助常熟市滨江职校的教学资源,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渗透和协作,全力深化“普职融通、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为他们今后的高考专业选择、就业方向提供了帮助,为当地的经济建设输送了优质专业人才。
根据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学校利用部分选修课开设时间和每年的暑假时间,通过“普职融通”,形成综合实践活动常年培训制度。
学校“普职融通”的基本思路为:制订计划,培养意识,开发课程,提高能力。学校与兄弟单位协作共同开设专题讲座,促进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了解;学校构建普职融通的课程体系:一是构建以劳技教育为主的通用技术课程体系,开设了特色农作物种植等专业课程;二是构建以服务于地方支柱性产业为主的职业专长课程体系,重点开发了钳工、模具等骨干专业课程;三是构建以科技教育为主的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了“三模一电”等特色课程。
学校通过普职融通,使学生除了在三年时间获得普通高中文凭以外,还能学到一定的技能并取得相应项目的技能证书,提高了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将来的人生发展提供了多元选择。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以两项活动为抓手,有机整合活动课程与文化课程,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熟悉现代知识、掌握现代技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因此,学校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激发他们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他们自觉走向社会。
1.借助滨江职校的教学资源开展课程教学
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以“学一门实用技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车工、钳工、电工、电子拼装、CAD 制图、化工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进行培训。在职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也锻炼了身体,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2.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
一是现代农业基地。学校与浒浦李袁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无公害蔬菜培育示范基地作为师生的农业实践场所,以此激发了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爱父母、爱家乡的情怀。
二是现代工业基地。学校将多家企业发展成为学生的工业实践基地,如学校组织学生到扬帆毛衫、天银机电、芬欧汇川、常熟发电厂、自来水厂等企业和单位参观实习,还与这些企业、单位结对,定向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学校与江苏亨通电缆集团建立合作意向,每年由学校推荐一定数量的毕业生与该企业签订合同,送到指定的大学定向培养,企业承担学生上大学的所有费用,学生毕业后到该单位工作,这既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又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3.利用暑假开展军事训练
学校还利用暑假时间,对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在短短的一周里,学生们在舍务操作时感受父母平时的关爱;在实训车间中领悟劳动的艰辛;在野营拉练和训练中懂得了吃苦耐劳、自强自立;在队列比赛、消防演练中变得更加勇敢、果断、冷静、理智和团结协作;在宿舍环境布置中感悟文化的魅力。“社会即学校,生活即管理”,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为了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传统优势,不断开展、巩固和深化科技教育活动。
“是我。”楚墨站起来,将茶壶碰翻。茶壶滚落地上,发出一声钝响,砂片飞溅。一生里从未如此慌乱,楚墨变成手足无措的小男孩。
1.营造校园科技节文化
为了把科技活动掀起高潮、引向深入,学校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建科技活动社团,安排每年五月份的第三周为科普宣传周,每两年举办一次科技节。在科技节上,省科技队与学校科技小组同台表演,同时组织学生听科普报告会,观看科普影视,开展科技创新及“六个一”活动。学校对科技节、科普周中学生的作品、发明进行评奖,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拓宽科技教育途径
我校积极以各类教育活动为载体,把科技教育渗透和融合到所有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乃至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让学生充分理解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技知识的教育和熏陶。
学校还注重做好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在校本课程中增加科技含量,如《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等,并且每周都安排了拓展型、开放型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形成实践研究课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和科技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身,学校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教师发展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两个省级课题,现已顺利结题。在课题研究中,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课题研究先进单位,研究成果被评为省二等奖。
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
校园内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及名言警句和谐搭配、相映生辉;宣传橱窗丰富精彩、引人驻足;洁、静、美的人文校园环境,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走进校园就能看到“诚、真、勤、敬”四个大字的校训,教学楼上“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新人”的办学理念等字牌、悦耳动听的上下课音乐铃,都让师生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并变成他们践行教与学的精神动力。学校宣传板报定期更换,学校网站实行动态管理,宣传栏中展示着校长对学生的深情寄语,丰富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及行为习惯。
我们在校园内积极倡导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文化,开辟“行知苑”,设立 “行知廊”,建造“学真亭”“教真亭”“行知亭”。学校十分注重通过生活德育特色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每年2 ~3月份“学雷锋、树新风”养成系列教育活动;4月份理想前途教育;5月份公民道德教育;6月份法制教育;7月份感恩教育;8月份军训、社会实践;9月份“学规范、遵守则、见行动”养成教育;10月份“祖国在我心中,立志报效祖国”系列教育;11月份“安全伴我行”安全教育系列活动;12月份“法与我同行”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实施“生活德育”最佳的实践途径,也是学生最喜爱的德育载体,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感化,行动得到优化,境界得到提升。
我们重视“心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每年固定的“四情”(国情、师情、生情和亲情)教育、适应性教育、成功教育、励志教育成为惯例;每学期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已成为固定内容;学校还努力建设好校园心育文化阵地,做好宣传广播,办好宣传栏、黑板报、心理小报等,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教育和心理抚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随着“普职融通、多元发展”的不断深入,学校通过开展“走进职校”“跨进社区”“体验农业”“工厂实习”“航模制作”“手工操作”等多项活动,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组织研究性学习、科技竞赛、校园吉尼斯活动时,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整理资料,并且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彼此交流,共同提高,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各种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型的被动学习变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校通过设置挫折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性格意志,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