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云鹏
微课尝试始于前三年,我们天门市教育局十分重视,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微课的制作与应用,学校也定期进行了研讨与交流,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都提倡微课的使用。以下是我在应用微课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作为一个舶来品,也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呈现了崭新的面貌,在课堂教学中展现了全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用担心临场情绪状态的影响,能更精准地把握住所讲内容的情绪和状态,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目前,微课出现一方热,一方冷,或时冷时热,或弃之不用的现象。有老师认为,即使没有微课,绝大部分的课程照样上得了。对老师而言,粉笔+黑板是更有吸引力的替代方式,这既有工作惯性的因素,也怪微课制作的繁琐。
一方面,教师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在网上搜索到的相关学科的微课不多。如果自己制作微课又受到人手不足、技术设备不足的限制。一个微课虽然只有短短5-10 分钟。但制作一个微课从“选择微课教学主题、制作微课教学课件、教师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到最后的录制成功”这一个过程需要的时间需要几天乃至十几天。这样对于一线教学教师来说,长期自己制作微课使用是不可能的事情。另一方面,网上的微课形式多样,但能直接使用的不多。对于实际教学来说,网上的微课大多数是为了比赛而作的,存在花巧性太大、针对性不强。还有一些微课是对一节45分钟的课堂的压缩,在录制过程中一时拍摄老师、一时拍摄学生、一时拍摄课件。没有一个重点拍摄,让自学者去看,根本就不知道是听老师讲课还是看学生上课。
据媒体报道,近年在第41中学等广州中小学实行“微课”试点,其中包括该校老师会在课堂上播放5~10分钟的“微视频”辅助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剖析某个重点难点。作为广州翻转课堂的负责人,李伟成认可“微课”的创新和尝试,但他指出,作为“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更适合成人教育,如果中学生全凭自学后再进行课堂讨论,知识很难深化。另一方面,如果老师都把时间放在视频制作上,很可能会造成“老师累死、学生闷死”的情况。“翻转课堂怎么翻很重要。课前学生要打‘前滚翻’;课堂上要做‘后滚翻’进行深化;千万不要打‘空翻’”,他比喻道。
由此可见,广大师生应对微课有个理性的认识,既不能夸大其作用,出现无课不“微”,无时不“微”,满堂“微”的滥用现象,也不能束之高阁,采取拒绝的方式,也不可把它视为“鸡肋”,持犹豫不前的状态,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将微课的辅助作用发挥到极至。这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心理和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微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进行综合应用。
随着微课的不断深入应用发展,也出现众多的微课的应用模式,如果具体划分,主要有三种,PPT图像播放、短视频情景模式、学生交流互动研讨。笔者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实际,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试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合理、巧妙的应用微课,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准备阶段,如果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音画皆美的视频,不但能使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而且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如教学《木兰诗》一文,可用电影《木兰》的插曲《木兰情》导入,那哀而不伤的旋律、悲壮的画面、不落俗套的歌词、如泣如诉的歌声一下子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神,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节,感受人物形象,近距离的体验课文的内容。这样课前让学生有期待,课中让学生有满足,课后让学生有留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快教学的节奏,可谓一举两得。
语文学科博大精深,不仅包含了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带有一些人文方面的内容,因此如何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一直是有关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是广大教师的不懈追求。语文教师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围绕教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讲解,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社会科学等联系到一起,进而丰富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晦涩难懂的古文一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明确课文意思并且对文中描写的三峡景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三峡》的微课,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对三峡景观有一个直观的体会,并且伴随着微课中讲解的不断播放,也为教师开展《三峡》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对古文的掌握能力,又了解了三峡的地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成为更加包容开放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当通过问题引领,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利用微课程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发掘,紧扣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对难点进行突破。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通过对课文的细节描写帮助学生感悟父子情深,培养真爱亲情这样的传统美德,是教学的一大重点与难点。课文中首次提到父亲的背影,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找出课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句子,并和学生分别进行分析感悟:记忆里的“背影”、买橘子时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和别后追忆“背影”。同时配有学生的父辈为自己无私付出的画面场景,如有父亲在工地挥汗如雨的场面,有父亲在田间顶着烈日劳作的画面等,这样的画面与文字相结合的微课,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父亲为自己的无私付出有更为深刻的感知。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四次背影描写中的细节,特别是抓住一些传神的动作描写,如“攀着上面、脚向上缩、身子微倾”等,细微动作之处体现的是父亲对儿子努力付出的程度,通过这样的微课演示,学生对细节描写的传神作用,对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浓厚情感具有了更为真切深刻的感受,这样巧妙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利用微课,感受课文意境。微课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想象、联想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济南冬景的魅力,无论是美丽的山还是可爱的雪,视频画面的演示加上动听的解说,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美丽景色,不知不觉之中就将学生带进了济南冬景如画般的世界,学生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也理解了文章的意蕴,对于准确把握学习要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利用微课,培养写作兴趣,激活写作灵感。生活是创作文学作品的源泉,写作因生活而充满生机和活力。而学生在作文课上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脱离了生活,闭门造车,感受不到社会进步的强劲声音,感受不到时代发展的新鲜气息。而运用微课教学则利用它的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学生与社会生活联系到一起,弥补了学生的“生活空白”,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写作的欲望。
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感恩”的话题作文时,可以在写作之前播放一段视频,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下班归来,不顾劳累,一边给儿子讲故事一边洗脚,洗好之后,母亲安抚好儿子,提了一桶水走进奶奶的房间,说道:“妈,烫烫脚啊,对您的腿有好处。”这一幕正好被儿子看到,当妈妈回到儿子房间的时候,突然发现儿子不在,这时儿子正用他稚嫩的小手摇摇晃晃地端着一盆水,向妈妈走来:“妈妈,我也要给你洗脚。”一句话,说得母亲热泪盈眶。在这样母慈子孝的感动的氛围中,使他们如身临其境,心听其声,唤起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内心感受。感乎心者,莫于情。于是,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激活了写作灵感,只听得“唰唰唰”的创作笔声。
结语:微课教学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光彩、颜色、视听并举,提供的现象直观、清晰、生动,烘托由色彩、形象、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使学生简便、快捷地感知直观现象,感到自然、真切,甚至可以如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开辟全方位立体的思维通道,加大信息的接受量,促进学生分析力的形成、理解力的增强、鉴赏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