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乐
(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 江西 上饶 334000)
高中生古诗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在面对这个板块的时候,是比较焦灼的。因为这一部分所考察的内容太灵活,甚至有点捉摸不定,让人无法准确把握。这在教学中也容易让师生感到困惑,甚至会误入歧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考试动态和考试内容的变化,巧妙处理一些疑难问题,从而避免误入歧途。
在学习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和学生一样,曾一度陷入理解的困惑。而且这困惑来的令我始料不及。那是在一堂诗歌鉴赏学习的课上,我认为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有着极细微的差别,我还很自信的认为我的区分是非常清晰的,并且可以作为区分的标准来在学习中放心的运用。于是,我先把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以及用典抒情等抒情方式从大方向上区别了一下,接下来就细分借物抒情和寓情于景的细微差别。我通过诗句把握了借景抒情的明显特点,即不把自己的情感明显外露在诗句中,而是靠景物本身所蕴含的寓意去隐蔽的表现。没有类似于“空”“自”“愁”“孤”“泪”的情感词,只靠意象表现,比如柳树蕴含挽留之意,菊花象征高洁等。代表诗句是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里面只出现了柳树,诗人借它来传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寓情于景则是景物会带上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景物不再客观,它们会带上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杜甫的《蜀相》中,有这样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里草和鸟鸣本是和人的情感无关的,但却带上了鲜明的作者的感情主观色彩。其实我的分析是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认可。但是接下来,我让学生做了一个题,我也没有提前浏览这首诗的答案,结果学生和我的理解都是寓情于景,而答案却给出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这真是让我尴尬。此时此刻,我感觉我就跳进了一个坑里,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坑,美也就是所谓的歧途。幸好,我反应比较快,迅速调整思维,发现答案的表述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关键词,我便给学生指出,本答案就是从宽泛意义上解读抒情方式,即是从和借事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等大角度来确定这样的答案的。但若再细分,应该就是寓情于景。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把这两种分的太清楚,不必钻死胡同。
因为教学进度的问题,有的教师虽然感觉到学生的领悟效果还没到位,但为了赶上进度要求,不由得就开快车,这就让教学陷入了一种误区,即片面追求速度而不顾教学效果的误区。最近没因为讲练习题,就耽误了往下讲,和对子班的教学进度差了两个课时。没办法,我不由得加快了讲课速度,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还处在一知半解的程度。这让我不由的陷入沉思,怎么避免这样的过场式教学呢?首先,教师要改掉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为了讲课而讲课,而要看教课效果。而讲课效果就要随时抽查或对学生测试。我在讲诗歌这一部分的虚实时,以为给学生讲的够透得了,可是叫起我的课代表来之后,问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里哪些句子是虚写,哪些是实写,结果这位学生回答说是借景抒情。真是答非所问呀,生气之余,我还是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着问题。在虚实这以表现手法上,学生好把握一些典型的情况,比如梦境,想象,联想,假设等,但对于诗中出现的概述或泛写为虚,具体描述为实写却没有完全搞明白,我需要在参照上给学生以提示,并让学生通过多个例句来理解这样类型的虚写,熟了自然就明白了。有了这个教训,我不敢再开快车,而是放慢速度,给学生布置了适合的难度适中的练习题,专门训练虚实、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学生们牢固的掌握了相关知识,我也摆脱了过场式的教学,把心踏下来,追求效果追求质量。
诗歌关键是主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抓住关键,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是做题的前提。把握诗歌的感情除了上面谈到的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之外,还要注意诗歌别的抒情方式,例如寓情于事,用典,托物言志。用典是让学生头疼的事,因为典故本身很含蓄,我们不好把握。再加上典故知道的少,也就更增加了难度。没有别的办法,应该见到一个就积累一个,慢慢的就积少成多了。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作者就运用的典故。涉及到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第一句用的典故是闻笛赋,说的是晋代向秀去洛阳应试,途经被司马昭阴谋杀害的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正是斜阳日暮,邻人正吹奏出凄清的笛声,这笛声瞬间勾起他心底的凄怆和伤感,回去后,他就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他的朋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来抒发对王叔文等亡友的怀念。而“烂柯人”说的是晋代的王质上山砍柴,见大松树下有两个童子在下棋,他越看越入神,直到二人下完,他发觉手中斧柄已经烂了。回到家里,才知已过了百年,同辈的人都死了。这里诗人以王质自比,说自己在外二十多年,再回旧地,恍如隔世。我感觉到诗人用典真的表达感情很含蓄,如果对典故中的人物或事件不熟悉,自己就真的如坠云雾。
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灵活理解难点,摆脱走过场式的教学,抓住重点,突出关键,讲求实效,就一定能走出教学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