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伟
给予陶行知诗风以“人民经”评价的是郭沫若。1947年他校对《行知诗歌集》后感叹:“这是一部‘人民经’,它会教我们怎样写诗,并怎样做诗人”。[1]此番圈点,学界广泛认同。那么,陶氏“人民经”诗风何以形成呢?内涵和功能又如何呢?
“人民经”诗风源于陶氏的自我革新,是其诗歌、教育、美学、民主诸多主张的综合体现。
为“五四”新文学的新风所染,陶氏建立了时代与诗风的亲密联系。“五四”时期,陶氏支持新文学运动、白话文运动,鼓噪大众语文运动,支持胡适“写白话诗要象说话一样,话怎样说诗就怎样写”的主张,提倡“大众语与大众文必须统一”,并身体力行,决然选择白话文写诗,终其一生且数量丰赡。
教育诗歌始终是陶氏实施生活教育的有效工具。在实践中,陶氏诗歌发生了三大转变:一是内容上由抒发个体情怀向抒发大众情怀转变;二是在形式上贴切地运用大众诗体和大众语,置教育诗歌于雅俗共赏之境;三是将诗歌与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现代诗教。毋庸置疑,“人民经”诗风释放了诗歌的人民性和教育的艺术性,二者交相辉映,风景颇为壮观。
向农人“烧心香”是陶氏的信念。“人民经”诗风始于他1923年秋对《板桥全集》的阅读感悟:“古今杰作多流落在富贵人家做侍儿,劳人安能得其慰藉?”立志“写诗作画慰劳人,惟有劳人识真味。”[2]于是乎“地变诗的地,天变诗的天;两间皆是诗,妙诗随手拈”、“不须饮斗酒,已可诗百篇”、[3]“一闻牛粪诗百篇”[4]便成为陶氏的创作常态。
借助积极向上的生活语象释放生命力、生活力是陶行知“人民经”诗风审美内涵的第一要义。陶氏持有的“教育为公”始终指向劳苦大众的全面解放,他深于“实际生活”中的语象唤起人民大众对新生活的认同,对生活力、生活精神、生活教育价值的追求和实践;历经社会沧桑,与时俱进而不改其志向。
“人民经”诗风中既包含着“五四”初期白话诗真实朴素、自然去雕饰、浅白明了的优点,又凸显“教育救国”理想情怀;既有大众生活中的率真朴素与真诚,又不失理性光芒的引领与照耀,是“人民经”诗风审美内涵的第二个要义。陶氏的教育诗歌少含蓄多直言,少朦胧多率真,无假话多真言。生活语象与大众语协调,生活与教育相得益彰,无不汩汩流淌着“爱满天下”的赤城情怀。
以有限的生活语象彰显无限的“生活教育”意蕴是“人民经”诗风审美内涵的第三个要义。陶氏诗歌中的语象源自人民大众的生活,经过生活教育理论的点化,不时被迁移到生活教育实践中,大众的生活之情之景之理豁然朗润,大众生活蕴含的意趣、理趣、情趣卓然成教,生活教育之义均被积极有效地转换为超越现实的心志和创造性实践。
“人民经”诗风为陶氏诗教注入引导人民大众“向前向上”的教育价值。为以诗为教提供了认知上的便捷。陶氏诗歌中妇孺皆知生活语象和大众语为劳苦大众可感可悟,可知可行,赏心悦心;尤其是源于大众生活中“向前向上”情怀、情感、精气神,更是零距离地启迪劳苦大众拓宽的人生道路,丰富劳苦大众对美好新生活的实践之行。
为以“诗”育情提供“实际生活”的情怀。陶氏的人民情怀和教育情怀是有机的统一体,反映在诗歌中则是诗歌情怀与生活教育理性的“互文”,无处不在的是积极向上生活之经验点燃开辟创新的情怀,警醒劳苦大众在开辟创造中奋进。这种直接地气的寓教于乐让人民大众更清晰、更准确底明晰了生活方向,更加坚定了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为以“诗”导行提供“行知合一”的路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生活方法、教育方法。在陶氏的诗教中,关于真与假、行动、六大解放、手脑并用等等指导,均有诗意的阐释。这也是现代诗教中不多见的。
“人民经”诗风是陶行知作为文学家的实质写照,与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用意如出一辙。难怪再次阅读陶氏浑然自然的“人民经”时,我们依然有“惟有劳人识真味”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