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静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也应当尝试着探究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开展教学,能够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能够启发学生探究创新精神的动力源,增强课堂学习效果。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错误资源开展教学。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介绍往往都是用更加直接地单向知识灌输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发现错误资源以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针对学生们所出现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解,并将自己对于错误解决办法的正确方法直接教给孩子们,要求他们以后也使用教师所教授的方法解决类似错误。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在今后遇到相似错误问题以后迅速采取措施改正错误,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对于学生们思维的引导和启发,教师仅仅是教会了学生们在遇到类似错误情况以后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处理,学生并没有系统的分析与思考过程,思维批判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所以,教师需要巧妙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们结合为互助小组真正学着去分析错误、找到解决办法。
比如,教师为了让学生们理解“除法运算中商不变”这一性质,往往会用“65÷12=?”的具体数学问题帮助孩子们进行理解,首先教师要求学生们分清这一数学运算式子当中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谁?而且教师可以再进一步设置问题,如果将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100倍,余数是否相同?学生们在计算65÷12的时候很容易就可以得知余数为5,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不告诉学生们扩大以后的算式余数是否正确,而且要让学生在思考当中自动判别答案真伪,学生们有的会通过6500÷1200=5……500,1200×5+5=6005而发现结果错误。学生们在探索答案真伪的情况之下也就很自然地学会在小组内部相互帮助开展数学问题研究与学习,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创造更优良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们性格活泼好动,课堂理论知识讲解容易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长时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就可以不断创设丰富的活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才是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途径,教师们在尝试着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教学创新的时候,不仅仅要认真研究如何进行错误资源的引用,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向学生介绍错误资源,让学生们帮助教师共同进行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往往也十分乐于配合教师,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互动活动,在教师所设计的数学知识相关矛盾冲突当中找寻解决矛盾的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环境,更好地实现对于学生思维激活。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能够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为学生们设置思维陷阱的方式带领学生发现错误资源,一般来说,能够被2和5整除的数字的个位数都是它们的倍数的性质,在思维惯性下,学生在与教师互动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问“是不是能够被3整除的数特征是个位数都是三的倍数呢?”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给予肯定的回复,紧接着教师就可以利用该错误进行延伸教学,试着让学生们自主举例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很快学生们就会发现很多个位数为3倍数的数都无法被3整除,当学生们的认知发生冲突以后,教师再进一步地要求学生深入思考能够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让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也要注意避免思维惯性陷阱。
小学生们才刚刚进入学校进行正式的数学知识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对于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榜样力量,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指导和教学。教师不仅仅要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们创新思维,让学生们从小就养成极具创新性的思维模式,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从多个方面印证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们在教师的思维启发诱导之下,也就会养成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找寻多方位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综合素养。
比如,教师为学生们讲解如何进行化简比操作的时候,学生们进行化简的过程当中所采取的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化简过程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不同而没有了将自己的化简过程坚持下去的信心,但是这种心态并不正确,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们充分的鼓励与鞭策,强调思维创新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在解题过程当中学会求同存异,按照自己对于化简比知识的理解和思路完成解题。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对于错误资源加以利用。确保学生们在面对错误的时候勇于提出质疑,并在质疑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地探究和学习,提升自身审查错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