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红
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课程的改革就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是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真正有兴趣去阅读的时候,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最合适的培养时期。带着兴趣去阅读就可以变枯燥无味的强迫性阅读为“悦读”。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心情开朗,记忆力较强,思维清晰,开展阅读活动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在生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认为鼓励学生去阅读要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活中有很多未知,学生对未知世界有很强的探索欲,求知若渴,教师和家长就要有意识的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地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贯彻课程标准“探究性阅读”的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索未知,在探索中体会到阅读的趣味性。
2.教师的示范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认知辨别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模仿长辈的社会行为。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不仅注重言传,还要身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模范作用,产生强大的行为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和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社会的环境也能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应该开放阅览室,在教室外走廊上悬挂名言名句。为了把教室内外都布置成书的世界,在教室内为每一个学生开设小书柜,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报刊装进书柜里,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资源。激发兴趣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好读书、读书好、多读书,但很少予以指导,学生读书处于盲从,难以成“型”。常言道:“不成规矩难成方圆。”所以我们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读的书籍,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成为一个会读书学习的人。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如何边读边记、读诵相宜,引导他们如何读写并存、读悟结合,从而养成读书动笔、读书思考的习惯。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勤动笔勤思考,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好摘录、记好笔记,并及时写下心得体会。从本质意义上讲,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思维的过程。这样以来,学生读书积累就有目的,写作实践就会得到历练,思维感悟就能得到提升。譬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之前,老师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三国演义》。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作家及作品和有关的奇闻逸事,向学生介绍三国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以及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性格特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和积极探究的兴趣。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纠正个别学生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读书习惯。指导学生积极思维和逆向思维——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强制,也不需要意志控制,就能自觉地去进行阅读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完成阅读内容,达成阅读目的有
1.首先表现在阅读时能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文本上,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专心读书的习惯。
2.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熟读精思”、“学起于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是我国传统读书法的精华,没有思考的阅读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阅读。
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坚持阅读。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总之,作为教师不能强迫或者采取枯燥的说教,需要巧妙地运用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真心的喜欢阅读,让阅读成为“悦读”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