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蒋 烨
就支点本身而言,其属于物理学的专业术语,用于表示对物体进行支撑的关键点,该点固定不动。现阶段,支点一词被延伸到诸多领域,用于反映事物的关键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支点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也要寻找其中的支点,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在此分析以词语为支点,如何寻找解读文本的杠杆,指引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很多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模糊性,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张力,体现了时代精神。文学作品实际上反映了人类感性与理性认识事物的基本情况,也是对作者意图的表达。但是由于背景与个性以及经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于问题的认识并不相同。因此,需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探讨其内涵所在,以反映作者思想。
比如:在对苏教版五年级《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一文进行教学时,其中一句“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小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时,大都只能理解其表面含义,对于这句话背后的内涵了解甚少,属于小学生理解的模糊点。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请读一下滚滚铁流一词。”学生会齐声朗读。然后教师问:“在读这个词时,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有的说想到了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活,有的说想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有的说想到了铁骨铮铮的中华男儿。教师问:“滚滚铁流在文中指的是谁?”学生回答:“红军战士。”教师此时会继续提问:为什么会这么理解?学生会立马想到,红军战士不惧艰难,不管前途多么凶险,都阻挡不了其前进的步伐。通过这种方式,抓住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模糊点,也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词语,也就是滚滚铁流,先让学生读词语,然后问其感受如何。由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会充分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与意志。学生在抓住这一关键词“滚滚铁流”并对其深入理解之后,也就基本掌握了本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通过抓住文章中的模糊关键词,让学生先深入理解关键词的内涵,以此为支点,对整篇文章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学习知识点。
每个人都会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都想探究事物的本质。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以确保其学习热情,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夹竹桃》一文的教学时,教师会结合学生的好奇点,寻找支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事先将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并在课堂提问:“老师布置的词语,你们阅读了吗?能读准吗?”然后出示事先准备的词语,其中有夜蛾、榆叶梅、韧性、融洽等,问学生:“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韧性是什么意思?谁来解读一下?”此时,学生会对韧性一词的内涵产生好奇心理。然后教师会问:“在文中,韧性指的是谁?这种品质可贵吗?文中夹竹桃是否具有韧性的品质?”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导学生读第四段的课文,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时候,思考夹竹桃的韧性。在默读完之后,学生争相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有的说是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有的说是其持之以恒的毅力,也有的说是夹竹桃乐观的心态。不管何种答案,韧性一词,都较好地诠释了本文的主旨,学生通过理解该词语,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文章内容。
在进行教学时,有些教师未能较好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实际上,好奇心是小学生的软肋,通过引导满足其好奇心,可以教会其更多的解读文本的技巧,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很多文学作品的抽象性都比较突出,再创造空间比较多,能够对其进行重构。在解读小学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对空间进行拓展,为学生留下一定的空白点,促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也能够运用自身经验,引导学生领会文本之外的内涵,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孔子游春》一文中,全文的线索是游春,先是对自然景色进行描述,然后师生情感交流,从论水谈到了教人,再到唱歌、言志等,逐步深入。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全文,理清各层次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用四个词语,将全文的主要内容表达出来,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结果,很多学生都能抓住文章的重点,使用了“春意、借水喻人、树立志向”等词,均较好地描述了文章内容。
对于小学阶段的很多课文,都可以使用若干个词汇反映其核心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给学生留下寻找关键词的空间,协助他们更好地解读文本。
要利用词语解读文本,需要重点抓住模糊点和好奇点以及空白点三个方面,以此为支点,能够较好地解读文本内容。这也要求师生要做到善于观察和总结,准确找到撬动文本解读的支点,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深入研读教材,精心进行设计教学方式,这样才能确保支点寻找与文本解读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