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梅川学区 包明忠
有活力才有魅力,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同时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如果一节语文课平静得像一潭死水,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学生所喜爱。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由一潭死水变成浪花翻卷的海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语文教师的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它能有效地激活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一堂语文课的开篇要出彩,自然离不开导入语。所谓导入就是课文的开头,也叫课“引子”或“导语”。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如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学生的记忆深处,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作为课文教学的开场白,导入语如果娓娓动听,那么就能快速地安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他认为,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因此,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思考片刻后提出了很多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一位艺术家说过这样的话:“对于一位高明的画家来说,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文本中的语言包含许多“不确定”与“空白”。抓住文本的空白,让学生个性化的“补白”既有利于激活文本灵性,又能很好地激活课堂。《坐井观天》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寓言古文,课文结尾处写道:“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看吧。’”
教学中,我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做适当的延伸,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小鸟飞走后,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如果跳出来了,它会看到什么,说什么呢?在我的指引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地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开国大典》一文篇幅较长,如何长篇短教,在学生预习了课文的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开国大典》实录,这样既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了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民是多么激动,多么自豪。当然,运用多媒体一定要适度合理,应分析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特点,寻求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真正使其发挥优势,使它为优化课堂教学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激励,少批评,尽可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欢乐,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
如在指导课外阅读《去年的树》一文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从学生的答案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价值的感悟,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但这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是正常的。我对学生的上述表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扬,以保持学生思维、发言的积极性。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越来越明确,并受到大部分教师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形成个人的见解,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感受。教师不应该成为知识的讲授者,通过教师灌输所得到的知识不能够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只有通过他们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才会让他们真正信服,并形成长久的记忆。教师要让学生去进行自我思考、自我解读,让学生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但是他们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想象力丰富。教师枯燥的讲授不利于他们的接受,但是在自主探究中会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要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要从小学生的思想和能力方面出发,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平时,教师要多和小学生进行交流,让小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敬爱之情,乐于和教师谈心,和教师产生亲近感。这样小学生就会在课堂上进行轻松的学习,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语文知识的积累也不仅仅拘泥于课本、局限于课堂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好课堂和课本之外,还要进行多种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在无形中受到感染,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有利于小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从多方面入手,激活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效果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