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让古诗教学“美”力无边

2019-11-26 16:21:2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王腾腾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7期
关键词:古诗诗人诗歌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 王腾腾

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是描写田园风光诗篇的高手,入选苏教版教材五下的《宿新市徐公店》就是较为典型的一篇。整首诗展现了幽静而淡雅的田园自然春色和儿童快速奔跑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彰显出浓郁的生活情趣。诗人杨万里借助白描化的手法,营造出真切浓郁的诗境,彰显出真切之美。教学这首古诗,我们不妨以探寻诗歌之美为主线,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向着诗歌的内核逼近。

一、凸显导入新趣,在新奇思维下感知诗歌之美

诗歌本身就是美的集合体,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为了让学生能够踏上迈向古诗美学本质的快速通道,笔者在课堂教学之初就通过导语的设置,在课堂伊始增设了丰富的新趣性,让学生率先感知诗歌的新奇之美。

笔者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出示并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画面:稀疏的篱笆、悠长的小路、摇落的白花、满地的菜花、飞舞的蝴蝶、活泼的儿童……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将看到的景物进行自由组合,描述出了一种别样的春色之景,在课堂教学之初就营造出优美的氛围。然后,教师利用诗题中的“宿”字展开教学,讲述了“宿”字的三种不同读音,并分别组词:星宿、几宿、住宿,引导学生将这三个词语串联成为一句连贯的话,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串词成句,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从而为学生深入感知诗歌的内在魅力奠定基础。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图片的观察、诗题的揣摩与运用,经历了一场神奇的思维之旅,为深入感知诗歌的美感提供了认知性基础。

二、依循认知规律,在循序渐进中感知诗歌之美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诵读、听讲和看似扎实的实践练笔成为古诗教学的主导。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诗歌教学演变成了教师机械性地灌输,学生的诵读是机械而杂乱的,写也只能停留在固有的层面上,属于学生自主性认知的板块并不多见。如何才能真正凸显诗歌的自主性价值,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呢?笔者以为尊重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逐层递进的认知过程中理解诗意、体悟诗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在整体把握了这首《宿新市徐公店》之后,教师首先组织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所描写的种种事物,然后再理性感知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最后将这些事物进行统整性联系,并组织成为一段完整的话。这样的步骤看似简单,但其中体现出鲜明的从简单走向复杂的思维历程,契合了学生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全面,从而有效地规避了传统教学中为理解而理解的尴尬。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从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入手,借助于提炼感知、深化理解、串联成句的语言实践历程,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唤醒想象动力,在从无到有中再现诗歌之美

有人说,诗歌是世界上最精妙的语言,诗人运用最简洁的文字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巧妙而艺术化地展现出来。一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这些简洁的文字背后却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所以,诗歌教学的更高境界就应该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想象性动力,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遨游在如诗如画的悠远意境之中,从而主动探究诗歌的内在秘妙。

比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就要求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然后播放舒缓而柔和的音乐,营造出宽松适切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形成学生思维与诗人思维之间的亲密接触。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在你的脑海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如同放飞的风筝,他们不仅将诗歌中的景物有序地呈现了出来,而且也融入了自身的想象,为诗歌增添了更丰富的春天景物,让诗歌中的画面之美更突出。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一种思维放飞的乐趣,捕获到了一种源自诗歌,也源自自己思维的独特美感,这就避免了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古诗语言文字的表层中,而是穿越了文本的樊篱,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四、链接生活资源,在融入角色中扩展诗歌之美

所有的文本创作都是作者源于对生活的感知和体悟,同样,诗歌自然也是不例外。很多诗人创作诗歌时,都是在生活中有感而发。我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如果处理运用得当,还可以起到美化和装扮生活、点缀生活的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因此,学生不能仅仅以一个学习者、解构者的身份进行诗歌的学习,而需要将古诗中的角色与自己的生活有机统整,调动自己生活的原始经验,畅游于实践生活,用己之感体悟古诗之情,从而开启对诗歌的感思,最终升华内在诗意。

以这首《宿新市徐公店》为例,诗人除了展现了春天优美的画卷之外,还以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儿童的鲜活形象,这就是当下孩子生活的真实写照,教师可以紧扣诗歌中最为经典的几个动词“走”“追”“寻”,激发学生的原始回忆:我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在菜花地中是怎么“追寻”蝴蝶的?随后组织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进行交流分享。有了这样的认知体验,当学生重新回到诗歌中时,他们对于诗歌中儿童的认知形象就有了更加鲜明、更加直观的感知,就能在原本静态化的诗歌意境中感受到这股动态画面给诗歌所形成的渲染效果。

经历了这一板块的教学,学生悄然地将自己生活中的认知经验和诗歌的学习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内在的情感体验,真正为他们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歌充满了浓浓的美感,古诗的学习本身就是一场探美之旅。我们需要激活学生的感知思维,逐步走向古诗的内核世界,这样才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古诗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拟古诗”之我见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