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彤彤
(河南省濮阳市第十中学 河南 濮阳 457000)
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我们都知道,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并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必须从小抓起,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中突出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系统性的教育理论与完备的训练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升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培养的工作中,如果我们没有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情况,仅从教育角度出发进行行为习惯培养,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在实践中我主要侧重以下内容: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学生学习的新知识需要通过作业练习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而教师需要从作业中才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进入教室后,需要准备上交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有忘带作业的现象,以致后期不写作业的学生以忘带为由躲避教师的批评。考虑到低年级的同学还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他们的年龄阶段对歌曲记忆力较强,我采取儿歌方式编写每日作业;来学校前查书包,作业文具要装好;走进教室作业交,全体学生要记牢。每天走进教室,学生边背诵儿歌,边准备作业。效果比我一遍一遍的说教好得多。
在学校中,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其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流可以增加同学间的了解、友谊。同学们之间的交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1)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懂得欣赏对方的优点,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可以采取激烈的言辞和行为;(2)学生在和对方沟通的过程中语言和动作要得体;(3)开玩笑应注意: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不说。当聆听他人讲话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听他人叙述完毕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相关的问题。即使他人有不恰当的言论出现,也要优先估计他人感受,以合适的方式告知。吵架、骂人、说难听话是一种无礼的表现、无教养的行为,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应杜绝此类不良现象的发生。
为了促进学生之间文明交往,我编写了一首儿歌:楼梯间不打闹,教室里不乱跑;同学间不争吵,礼貌语真是好;谢谢你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学会说真重要,讲文明我做到。通过锻炼学生学说礼貌用语,不仅能避免很多无意的小摩擦,还有利于增强他们之间的友谊。
由于每个人的加入,我们组成一个班集体。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我们的班级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因此每位学生都要有集体意识,共同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每个个体的义务,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损害班级利益来满足自身需求。在课间操和放学路队上最能体现学生的集体意识。起初,有学生感觉课间操无趣,出现集合速度慢、不做操的现象,甚至有学生在队伍中说话。针对这种现象,我给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文明学生遵纪律,课间操时要注意:上下楼梯不拥挤,集合速度快又齐;做操口令听仔细,动作规范无人比;课间做操队伍齐,放学路队四个一。
每次课间操集合前和放学时背诵一遍,使学生明确课间操集合和做操的要求,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做操队伍和放学路队都是四列前后对齐,形成整齐的四个“一”字。
(1)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习惯把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到学校,最常带的是创意性玻璃水杯。虽好看但易碎,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但是部分同学在借他人东西之前,首先要征求被借同学的意见,如果对方同意,用完物品以后要及时归还。物品的主人,记得做好标记,以防丢失。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上述内容,我用儿歌的形式来倡导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
来学校前查书包,作业文具要装好;玻璃制品不到校,贵重物品不要稍;自己物品把心操,做好标记要记牢;他人物品手不招,捡到物品要上交;文明行为我做到,班级建设做功劳。
(2)以学生的行为规范为出发点,我从敬、静、净和竞这四个角度入手赋予了班级管理新的内涵,以此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首先身为一名学生,必须尊敬师长、关爱长辈,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传统美德的理解,我会以主题班会、节日感悟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准则。其次,学生的主体任务是学习知识,身为教师我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安静的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迅速静下心来投入学习,同时也能够督促好动、浮躁的学生受周围环境影响而自觉学习。再次干净明亮的教室也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学生只有心情愉快才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消化所学内容。因此督促学生保持教室卫生以及进行卫生自主管理工作是提升学生精神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竞”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班级的活力和学习氛围,通过互助学习、学习比赛等各种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力与热情,师生一起共同构建优秀的班集体。
因此,我用一首儿歌引导并激励学生:面对师长要尊敬,改掉顶嘴坏毛病;走进教室要安静,改掉说话坏毛病;卫生整洁真干净,改掉乱扔坏毛病;认真学习与人竞,团结互助伴我行。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首先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再根据学科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深入行为培养的内容,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学习、主动遵守,成为一个品质优良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