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2019-11-26 15:48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6期
关键词:意蕴价值文本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小学 唐 霞

阅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大体应当经历这样的过程:认识视觉表象特征(线、条、边、角)——辨认出字母或字符——认知词的含义——在句子中对词进行加工——短时记忆——经过短时记忆的筛选形成语义和解释——将这些语义和解释加以抽象化,保留在心理词典当中,而阅读使人的心理词典不断走向丰富。在通过阅读增补心理词典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把具有意义的节点带给学生,主题教学所倡导的主题“向善”“高贵”“美满”……滋润学生的心田,渐渐串联起散落在教材中的那些美好品质与崇高精神,最终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价值取向。因此,主题教学形成了“从生命的层次、哲学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理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的课堂教学”,选择主题作为切入点,扣住了语文学科的命脉。那如何在主题教学这个大背景下提升语文阅读的品质?语文老师还需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些改变。

一、选择经典文学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按照王荣生的观点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的类型应当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经典的文学作品一般应归为“定篇”一类,教学中应当做到“彻底、清晰、明确”,不仅要挖掘其中语言文字的内涵,更要找到其中文学、文化的意蕴。语文老师对教材中的课文,哪怕是那些并不够“文质兼美”标准的文章都当作“定篇”来咬文嚼字,教给孩子一堆技术,而对于真正应当全面、具体、清晰、透彻地加以分析的经典“定篇”,却又常常显得无所适从,除了技术似乎不知道教什么。于是,对于经典文学进行教学研究的价值,就远远高于一篇普通的课文,既为儿童的语文学习提供了高效低耗的路径,又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的范例。特别是当这个文本背后有宏大的背景作为支持的时候。语文教师更要考虑充分挖掘文本价值,充分利用文本背后的背景,通过教学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教学文本给予学生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把握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教学当中的差异,这些都是教学中一直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二、关注写作手法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客观上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是读者阅读过文章之后,产生的普遍感受,比如学到一些知识传播,获得一些情感体验,得到一些娱乐和消遣,如读《丑小鸭》,读者会了解故事的情节,会从主人公成长的经历中获得一定的人生启示。但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生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要让学生掌握“原生价值”并不难,多读几遍课文就可以做到,但这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掌握“教学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主题教学已越来越注重对教学文本写作手法的挖掘。从教材解读到备课上课,都对该从文本中提炼怎样的写作手法,怎样将写作手法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做最巧妙的结合,进行反复斟酌。宏观上,对于具有独特写作特点的文章进行教学,安排相应的环节,落实写作特点的学习,是一条途径。微观上,在学生阅读文章、感悟语文的过程中,抓住作者笔下的优美词句咬文嚼字、朗读品味,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也是一条途径。

三、拓展主题维度

由于越来越重视文学教育,那些经典的作品,以及课文背后原著的丰富意蕴,也就越来越让主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义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对于这种类型文本的教学,主题教学在以一个基本的主题串联全课的前提下,开始注重拓展主题的多个维度。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可以以层次构建全课,在每一个板块的推进中,经历由感受到提取,再到深入理解的过程。但如果选择的文本意蕴比较丰厚,或者“主题”词本身的含义比较丰富,那么仅仅是感受、提取、理解,恐怕“主题”很难落实到学生的内心世界里去。这时,老师就可以为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搭些台阶,用一组与主题有所关联的词串来解释和说明,使相对抽象的主题变得具体可感。还有些作品意蕴比较多元,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欣赏水平的读者理解偏差较大,这时就需要对文本的主题进行解构与重构,传递不同的价值取向,但留下开放性的选择余地。

语文老师要以主题教学探索为机缘,转变备课观念,深入把握教材意图,把握教材背后的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自身的思维深度、情感浓度和理解高度来引导儿童对于主题的体验、理解和感悟。

猜你喜欢
意蕴价值文本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意蕴难求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