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明道小学 许晓红
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到城市谋生,由此产生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来看,存在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差异,不知道如何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倾听能力培养的现象,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最常接触到的人群,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倾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好带头作用,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倾听方式,并通过对教师的模仿来实现自身倾听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变色龙》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示范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倾听。在课堂中,教师为了检验学生对本篇文章写作顺序的认知情况,向学生提出了问题:“通过初步阅读,你认为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之后,教师请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回答。当一名学生回答“本文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描写的……”后,教师认真听取该生的回答,并针对该生的答案,指出:“之前那名学生讲出本文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那么是按照什么时间发展的顺序呢?文章内容又是怎样安排的呢?”同时,教师请班级中其他学生认真听其他学生的回答,并指出其他学生的回答中是否存在问题。
从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认知倾听,按照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进行再次发问就是一个有效倾听的示范。之后,教师请全体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就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倾听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能够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效仿教师行为时,逐步提升倾听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课堂变化的先示,教学活动就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倾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能够基于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倾听。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通过将外来知识与自身的经验相结合,完成对知识的认知。所以教师在创建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活动时,也应当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陶校长的演讲》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演讲”来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倾听。在《陶校长的演讲》这节课当中主要讲解了“演讲”中需要注意的内容,所以教师借由该内容创建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并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做评委。在课堂中,教师请学生进行演讲,并在演讲之后请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对所听到的演讲评价,督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认真倾听。
显然,在上述案例当中,教师组织学生以“演讲”活动的形式,来深入理解《陶校长的演讲》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时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评委对其他学生的演讲效果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地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倾听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因此对学生的倾听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而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课堂中表现出不知道“如何进行倾听”时,所反映出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好倾听的基本技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将倾听的技巧讲解给学生,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金蝉脱壳》这一课的教学来说,在课堂讲解本节课的生字时,教师要先要求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对“搜”“趴”“椒”等生字的发音;紧接着,教师请班级中的学生对“搜”“趴”“椒”等生字进行复述,并要求班级中其他学生在该生阅读的过程中仔细倾听,将听到的错误发音用笔记录下来,当这名学生阅读完之后,再指出其错误。如,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现阅读的学生在“搜”字的发音上存在问题,不去打断这名学生的阅读,而是在这名学生全部阅读完本节课的生字之后,再通过举手示意教师的方式指出之前学生的阅读错误,并进行纠正。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先对学生进行读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基础,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述“不去打断别人”“用笔记录”等正确的倾听技巧,并应用在实际的课堂之中,能够有效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倾听能力。
总而言之,倾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构建和谐关系的桥梁,在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语文课程教学的策略进行优化,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