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生
(广东省阳江市实验学校,广东阳江 529500)
乡土地理知识可以缩短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和认识身边的地理知识,并结合乡土地理特色来学习和理解课本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1]。
乡土地理一般指的是当地的地理知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把“乡土地理”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学校和自身生活环境,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可能并不很理解家乡地理环境所蕴含的人文文化,所以初中地理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就是帮助学生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2]。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途径来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爱国和爱家乡的情怀,初中地理中加入乡土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学内容选用的是本地地理环境知识,并且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有明显的区域差别,也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地理知识,这就使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千差万别,不同地方的教学内容有着其独特的地域印记,因此,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有地域性的特点[3]。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其地域特征就是地广人稀,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很多地方比较缺水,这样的地域特征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水资源的珍贵,使学生以身作则珍惜用水。再如,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而其中“南甜北咸”的形成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气温温差较大,在过去,北方的蔬菜在冬季难以储存,于是人们便把蔬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这些生活习惯的差异充分表明了乡土教学的地域性。
在乡土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地理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课堂的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与当地居民进行地理知识方面的交流,进而多了解和掌握乡土地理知识。此外,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氛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乡土地理教学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科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学目标就更具有独特性和针对性,也能够使学生通过学习乡土地理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并根据家乡的乡土文化与地理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初中地理课本中的一些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乡土地理知识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教学内容贴切学生的生活,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乡土地理知识,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就可以使初中地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地理知识更具可观性[4]。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一些内容需要借助实验来让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有些知识甚至需要学生亲自做实验才能更好地理解。例如,有关海陆不同季节温度的差异变化,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让学生去大自然中感受这些变化,亲自测量沙土地和水的温度变化差异,这样的实践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识,也是地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 过程。
各地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民俗的一个重要视角。例如,广东阳江地区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民俗习惯,除了具备一般的广府汉民俗特征以外,还有浓重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民俗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例如,农历夏至日,阳江地区有吃狗肉和荔枝的习俗,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枝合吃不“热”(上火)。夏至吃狗肉的风俗,一方面有避邪等迷信的原因,认为“夏至吃狗肉可以精神旺、运气旺”“可以升官发财”;另一方面是因为狗肉滋补、暖胃,夏至过后,农民要收割和耕种,体力消耗非常大,吃狗肉能增强体力。这些民俗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民俗习惯来分析其背后蕴含的地理知识。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能够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以做到对地理知识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