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妹
(福建省将乐县第四中学,福建三明 353300)
在所有的学科中,逻辑性最强的便是数学,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谓“逻辑思维”,就是指有效地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假设等形式,来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不少的内容都是借助这样一种模式来进行呈现的,如几何证明、作图、函数等,因此,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且具备的能力。只有使学生有效掌握这一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构建数学知识体系,进而使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因为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结果并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其一,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启发。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机械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启发,还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其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没有注意有效结合基础知识。任何知识的教学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都需要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对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思维发散得快,有的学生则会慢一些。而对于那些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就需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在有所巩固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其三,教师在逻辑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适合学生的思维培养方式。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差异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将其“同质化”,需要采用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式来加以培养。而在目前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不少教师都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这就导致教师通常采用同一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导致培养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基本上都是以“自我讲解”为主,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都较少考虑。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抑制,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由此,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对这种教学方式加以改进,要懂得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具体水平进行分析,然后再来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规划。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需要注意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将逻辑思维的培养渗透进去,使学生能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推理、论证以及概括,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以《基本平面图形》之中的“角”这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例,这个课时要求学生对角的概念有所认识,即“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且这两条射线有一个公共端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这个命题进行理解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这些文字进行分析,然后再将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接着,教师便可以通过分步讲解—举例论证—作图证明这样一个过程,来使学生对这个概念形成理性认识,进而掌握这个概念的本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不仅需要在讲解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将逻辑思维培养渗透进去,还需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教学语言的组织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对教学语言进行组织时,需要注意严谨性,要使教学用语变得“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此外,还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答题思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意采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如“分层教学法”。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是具有差异的,所以在实际教学时,需要采取更为适合他们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3]。
例如,在教学“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这一内容时,为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师需要在备课时,进行分层备课。例如,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而言,要求他们能根据问题情境寻找等量关系,并能结合这个等量关系将方程列出来,进而使他们能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有所认识;对于逻辑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这些内容外,还需要使其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来列出方程;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结合自身周围的实际例子,将数学建模思想和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进去。
虽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只要教师能对这些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并且懂得采用有效的方式来“对症下药”,那么最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便会得到有效的培养,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