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威 王玉川
城镇化进程中亳州传统武术传承研究*
陈 威 王玉川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对城镇化进程中的亳州传统武术传承进行探究。认为在亳州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向城镇转移导致传统武术传承主体流失,城乡结构的变化使得其传承空间缩小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致使传承动力不足,基于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发展策略,力求推动亳州传统武术在城镇化进程中更好地传承发展。
传统武术;城镇化;传承;亳州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社会进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涌入。立足于亳州来看,虽然地处皖北地区,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起步相对较慢,但当前也处于不断加速状态。2000年,亳州城镇化率为18.2%,至2018年末,城镇化率达到41%,相比2000年翻了一番还多。从亳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获悉,未来10年间,将是亳州市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由此看来亳州城镇化速度正走在一个发展的快车道上。亳州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亳州产业融合,促进了亳州经济的发展,使得亳州“以产业化振兴城市,以城市化助推产业”。
城镇化给亳州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正如王晖所言:“那些兴高采烈地庆幸自己成为城镇居民的人们,在告别农村的同时,也将告别那片土生土长出来的文化”。[1]随着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发源并发展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亳州传统武术,受其影响也在逐渐地发生流变。亳州此地民风彪悍,人们习武之风盛行,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武术拳种,正因为此,亳州市谯城区(即当前亳州市区)被第一批列为“全国武术之乡”的行列(1992年),由此可见亳州武术文化厚重的一斑。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联系着古老的炎黄血脉,是我们祖先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具有很好的现代传承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亳州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当中出现逐渐走向落寞的趋势。传统的失落,是现代化的必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面对这种趋势,如何做好亳州传统武术的发展乃至如何让传统的优秀文化在城镇化进程当中做好自身的发展,值得思考。
据史料记载,亳州从商朝时期就拥有铸造青铜兵器技术,春秋时期,战乱不断,此时兵器成为战争中必不可少的杀伤性武器之一,在江淮大地上,练习骑射和剑术的人群非常之多,武风盛行。[3]亳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厮杀作战的重要地区之一,并且在亳州历史上出现了众多著名的武技高超、战斗勇猛的军事大将,如曹操父子多人皆以勇猛善战著称,其中更有流传千古的“曹丕论剑”。在这些背景影响下,使得亳州人们逐渐形成强健勇猛的民风,习武之风也因此而经久不衰。
亳州传统武术文化历史悠久,虽经历史的变迁,至今传承下来的拳械种类也较多,亳州作为武术之乡城市,具有众多的武术资源,其中就以拳术最多,剑术、枪术、棍术等器械次之,总计拳械套路有100种之多,传统拳种也尚都流传有序。80年代中期,在安徽省的重视之下,各市、区逐渐组建不同规模的武术组织,受其影响,亳州也积极响应,全市开辟共近100个武场,以供习武者之用。
从近5年在亳州或其它地区举办的大型武术赛事来看,参与度较高的亳州传统武术拳种共有35种之多(见表1),这也是目前在亳州地区流传较为广泛的、练习人群较多的拳种,在器械方面,流传较广的器械种类有29中之多,这其中涵盖了单器械、双器械和软器械3个类别(见表2),其中也有如晰扬掌、六合八法拳、马氏查拳之类的地区特色拳种。
表1 亳州部分武术拳种
种类拳术名称数量 太极拳类陈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5 南拳类咏春拳、五祖拳、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地躺拳等5 其它拳术类晰扬掌、马氏查拳、心意六合八法拳、形意拳、心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臂拳、劈挂拳、翻子拳、查拳、华拳、炮拳、洪拳、花拳、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木兰拳、螳螂拳、鹰爪拳、西凉掌、梅花拳、长拳、罗汉拳等25
表2 亳州部分武术器械
类别名称 数量 单器械大刀、苗刀、魁武剑、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朴刀、南刀、南棍、扇子、匕首、枪、棍、鞭杆、仗、棒、拐、铲等18 双器械双刀、双剑、双鞭、双钩、双匕首、双钺等6 软器械九节鞭、双节棍、三节棍、流星锤、绳镖等5
注:数据源于近5年亳州市举办的武术大会、武术大赛、武术展示活动
1992年,亳州被评为全国第一批“武术之乡”城市。此后亳州成立“武术之乡”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武术的传承,武术活动的开展和武术日常管理等工作,2015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武术比赛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工作。近年也相继举办了不同规模的传统武术大赛,如2014年和2015年在亳州举办的两次传统武术大会,和2017年举办的国际武术大赛,使亳州传统武术逐渐在大型公共活动中崭露头角。
武术是由原始初民为了生存的需要与野兽搏斗过程中产生的技术,以及原始战争中人与人搏杀而萌生的格斗技术,[4]它产生于早先人类生产生活,并被运用早先人类的生存生活之中,早期的武术传承主体是在从事农耕生产生活的劳动人群当中。与之相同,早期的亳州传统武术的产生、发展和传承也是在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之中的,当时亳州习武之风盛行,村民常常在耕种劳动之余,聚在一起练习切磋武技,遂常有“忙时耕种,闲时练武”之称。
现今随着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田间的劳作不再是依赖人工,大规模机械化覆盖了耕、种、收整个流程,机械化耕种的到来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农村从业人员逐渐减少,不断向城市涌入,特别是2014年—2017年增长趋势较明显,增长率分别为:4.91%、1.99%、0.93%,2016年、2017年、2018年3年来城镇化率分别为38.3%、39.8%、41%,[5]呈逐渐上升状态。这就形成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多,农业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农村人口的不断快速流出,使得广大乡村人口逐渐稀疏化。[6]武术传承的主体是人的传承,农村人口迁移,直接影响武术练习的人口,也使得忙时耕种,闲时练武的场面不复存在。因此说,亳州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逐渐流失。
亳州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镇逐渐占据主体地位,亳州市城镇面积也在持续扩大,从2016、2017、2018年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了解到(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局),近三年来,亳州市房屋竣工面积分别为238.2、337.8、405.4万平方米,逐年增长面积为24.3、99.6、67.6万平方米,且此后城建用地呈持续扩大之态,截止2018年底,使亳州市城镇化率一度达到历史最高的41%。这一趋势使得乡村地区逐渐被城镇所取代,从而导致发源并成长于乡村的亳州传统武术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
原来传承的主要阵地——广大的农村地区,也随着人口的流失以及拳师的相继离去逐渐消失,城镇化的进程促使,亳州传统武术现存传承主要阵地也转移到了城市,零散分散在亳州城市的小部分地带。与早先的近百个武场相比,现在的专门性武场几乎全部不复存在。同时,在政策的指导下,五禽戏在亳州的“五进”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使得亳州传统武术很难在亳州各个机关、学校、企业和农村开展传承工作,导致发展范围逐渐缩小,传承空间缩小。
城镇化的进程给亳州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武术的练习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体能上的付出,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念反复练习动作。经济上的富足使得亳州人们不再参与更多的体力劳动当中,逐渐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不再愿意参与大强度的传统武术练习当中,练习内容的选择也渐趋于休闲化。因此,固有的传统练习方法和内容很难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在传承年龄范围上,也在不断缩小,青少年和中年习武人群逐渐减少,其中中年习武人群已经寥寥无几,青少年习武群体仍尤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亳州华佗文武学校的支撑,但虽开设了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涵盖了青少年几乎全部年龄阶段,但从整体亳州上来看,习武的青少年人群还是占极少数。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发展经济,现代人群也逐渐以经济意识为主流,再加上由于中年人群要承受事业与家庭等方面的压力,空余时间较少,很难在像以往一样习武者中年习武者众。与早先的数10余万分布在各个行业的武术人口相比,现今显得无比落寞,传承年龄范围逐渐缩小到老年人当中,即使是老年习武人群,也只在晨曦和傍晚之时剩下寥寥习武者仍在坚持,散布在亳州的各个练习点。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发展主力军,是推动社会未来发展的动力,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参与练习武术的亳州青少年群体日趋减少,从而使得亳州传统武术的传承动力的不足。
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它是一个包含广泛而富有丰富内涵的人类特有的现象。亳州传统武术经过历史的沉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亳州文化体系中拥有一席之地,对“亳文化”的承载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充分发掘亳州传统武术文化,能够加深和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使现在人们对亳州传统武术的认同,增加现代传承主体,促进亳州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
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于是国家于2018年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振兴战略)。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载体。[7]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都是发祥于农耕文明,同样,亳州传统武术在亳州这片广阔的地区中,并与其它文化相结合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现今,对亳州传统武术文化的发掘有利于寻求出其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人文精神及道德规范,以这些优秀的文化利用现今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为契机,使广大劳动人民重建原有丰富的精神家园,[8]也促进亳州传统武术在广大劳动人民之中的再次传承。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层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端午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也被列入国家法定节日之中,此番举措不仅是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更是体现国家层面对民族归属感的要求。人民的归属感不仅在宏观上体现在国家层面,也体现在对人们所在生活环境和周围文化的归属感。
当前,很多亳州人民都有练习过武术的经历,即使没有习练经历的亳州传统武术的年青一代人群,也受着亳州传统武术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归属感的存在,能够使人们对武术这个独特产物产生“记得住乡愁”的情感,[9]记得住亳州传统武术曾经对他们产生过的集体记忆。发掘亳州传统武术文化,有利于发现亳州传统武术所具有新的、适合现今社会发展潮流的价值,也是对亳州传统武术文化体系丰富的促进,寻求出人们在精神等层面对亳州传统武术的归属情感。
笔者在年幼时期常与玩伴迷恋于武侠剧和武侠小说,沉迷与其中无法自拔。这一方面说明了武术的无穷魅力,深深吸引无数人群;另一方面,说明电视、书籍传播带来的巨大影响,曾一度使“蛤蟆功”、“降龙十八掌”等等此类的武林“秘笈”和“黄飞鸿”等武术高手风靡大街小巷。虽然有的内容做了夸张,但客观的说,电视和书籍媒介的传播使武术走上了公共视野,并使武术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足以体现大众媒体传播的力量之大、范围之广。
当下大众媒体传播方式在不断增多,除了传统的书籍、报纸、电视等媒体之外,又出现了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因此,结合亳州传统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好这些有利的传播媒介,通过这些传播媒体把亳州传统武术传播出去,使媒体宣传成为亳州传统武术的新的传播平台,扩大人们对亳州武的关注度,增加亳州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播空间。
另外,亳州是农业大市,乡村地区占比较大。因此,应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相结合,扩大亳州传统武术向乡村地区的回归,向广大的亳州乡村地区传播优秀的武术文化、精神和技法,依靠发源于亳州乡村的武术反哺于乡村地区,以此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同时,同时也扩大了亳州传统武术的传承空间。
亳州传统武术是通过亳州广大劳动人民创造、改造和传承出来的,它的起源和发展都处在文化素养较低的社会阶层。[9]理论上的成果研究缺乏,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成果势必无法跟上当今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没有理论的支撑就仿佛失去内在灵魂,没有“灵魂”的亳州传统武术也就失去的内在的传承动力。在加强理论研究上,亳州养生代表五禽戏就走在亳州传统武术的前列,10余年来不断加强理论上的科学研究,现已经逐渐筑成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因此,借鉴养生理论的发展崛起,亳州传统武术也要尽快走上筑成科学化理论体系道路,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机关、武术协会等机构积极把亳州传统武术的内容、内涵及功能价值和意义发掘整合,共同构建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增强亳州传统武术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传承动力,推动亳州传统武术的发展。
当今,城镇化进程势不可挡,使亳州的人口流动、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给亳州经济带来高速的增长。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使得发源、生长与广大亳州乡村地区的传统武术文化面临流失,人口向城镇转移导致传承主体流失,城乡结构的变化使得传承空间的缩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致使传承动力的不足都是城镇化给亳州传统武术带来的影响。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都是发祥于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载体,同样,亳州传统武术在亳州这片广阔的地区中,并与其它文化相结合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因此,本着保护和传承亳州传统武术文化的出发点认为,应发挥亳州传统武术文化影响力,吸引主体认同,扩大亳州传统武术传播力度,扩大传承空间,构建亳州传统武术理论体系,增强内在动力,从而推动亳州传统武术在城镇化进程中更好地传承发展。
[1]王晖.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7:11.
[2]陈威,赵先卿,王舜.近代以来社会变迁下的武术活动——基于一个武术之乡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1,31(6):10-19.
[3]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 体育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2.
[4]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84-686.
[5]安徽省统计局[EB/OL].http://tjj.ah.gov.cn/tjjweb/ web/index.jsp.
[6]罗国珍.城镇化背景下皖北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 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8]胡勘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N].光明日报,2013-12-23.
[9]周开胜.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传承[D].武汉体育学院,2008.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of Bozhou Traditional Wushu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HEN Wei, etal.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Anhui, China)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5D89):城镇化背景中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视角下皖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陈威(1973—),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