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毅
音乐教育的要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及审美能力,教师全心全意服务于全体学生,利用好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的关系,让学生养成相互融合、合作交流、自信创造的好习惯,这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音乐教育达到了最佳效果,有利于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还能揭开素质教育的崭新篇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寓教于乐。下面笔者阐述了几点不同的看法,希望能为其他的教师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小孩子的审美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帮学生建立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格,通过教学模式重构,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通过授课方式更换,锻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有了探究积极性,再从生活中寻找趣味的元素以及新颖的材料,分析各种音乐作品,欣赏促进学生成长,这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也很符合小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歌唱教学的作用很明显,一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节奏、律动、情感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练习表达,投入学习。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组织歌唱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启发其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先进的育人思想,能为后续实践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歌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形式,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歌唱技巧,把握歌曲音准、旋律和节奏。引领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让歌唱教学的实效性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而欣赏教学则是通过欣赏优秀歌曲,组织学生更好的歌唱,充分展现演唱能力、表演能力,进一步提升音乐的赏析水平。比如,学习《欢迎你》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参与活动“谁的歌儿多”,从而产生歌唱的兴趣。然后,使用多媒体创设愉悦的氛围,一边示范拍打节奏,一边做出自我介绍。演唱《欢迎你》的第一句,指名学生回答:“新同学呀多又多,你的名字叫什么?”通过歌曲节奏、韵律的展现,吸引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再以此为基础,注重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不仅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还充分活跃了学生音乐的创造力。
(二)相互作用,有效教学 歌唱教学是欣赏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选择符合小学生审美习惯的音乐类型,给他们认知世界、感悟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且扩大学生的接受范围,欣赏小清新、明快的歌曲,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主动融入歌唱的活动中。要知道,愉快的、清新的音乐还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课堂因此焕发活力,教学成效事半功倍。比如,《牧童谣》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带着准确的情感演唱这首歌曲,并且掌握2、3、5、6相对应的柯达伊手势。教师不妨这样设计教学的方案:(1)情境导入:在蓝天白云下,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旁边有一个池塘,池塘边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2)拓展教学: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下牧童的家乡,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3)有效指导:让学生一边模仿唱一边律动,给其欣赏习惯的养成创造有利的条件。(4)齐唱总结: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歌唱方式发现音乐作品的魅力,欣赏中掌握诠释艺术的技巧,提高表达的能力。如此一来,学生真正爱上音乐教育就变得更加指日可待了。
(三)相互促进,优化效果 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有机结合后,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比如,讲授《祖国、妈妈》时,必须让学生认真听赏《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同时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必须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小组讨论:如何歌唱才能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发现音乐的美好及快乐。欣赏、歌唱教学一起探索,培养学生演绎能力的同时优化教学效果,这才是一举数得的。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育不可忽视欣赏教学,更不能忽视歌唱教学,让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更利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