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蕊
新时代背景下北京市健身气功站点的现状调查及展望
李燕蕊
(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北京 100084)
对北京市各地区的健身气功站点的习练人员进行调查,从站点数量、站点分布情况、经济状况、习练者基本情况的差异性及参与练习的原因进行分析,摸清健身气功站点的开展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新时代;健身气功站点;现状;展望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锻炼方式,在中国养生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动作简单易学、养生效果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无疑是最理想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中国健身气功协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健全管理制度、编创推广功法、发展基层站点、培养骨干队伍、开展大型活动和海外传播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加强气功的管理,保障气功的规范化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全国设立健身气功站点,满足中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健身气功活动站点是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由各级体育主管职能部门指导,协调地方社区、街道有关部门实行领导和管理的具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以习练健身气功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群众性健身组织形式。健身气功站点的和谐发展,以文化为根,以健康为魄,开启健身气功新征程。对于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进一步提高健身气功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国际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北京市各地区的健身气功站点、习练者为研究对象。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进行检索,并阅读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书籍,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和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的相关材料等,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思路,为研究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对北京市各健身气功站点的习练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健身气功站点的开展现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3份,回收率为97.67%;剔除无效问卷4份,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98.63%。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健身气功方面的专家、站点负责人、辅导员进行访谈、咨询,得到了大量文献记载以外资料。
1.2.4 实地考察法
对北京市各区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健身气功站点的开展现状情况。
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是在学生认知结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的重构,从而有利于学生笔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笔记的具体操作,实现学生对笔记的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北京市16个所辖城区、150个街道、143个镇,健身气功站点建设已覆盖到各城区。
2.1.1 北京市各地区健身气功站点数量及地点分布的研究分析
表1 北京市各地区健身气功站点数量及分布
地区数量(个)百分比(%)排名 丰台区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通州区西城区密云区大兴区昌平区石景山房山区燕山门头沟怀柔区顺义区延庆区开发区总计1371046645393835333332282210993364120.5916.2210.307.006.05.935.505.144.994.994.373.431.561.401.400.470.4710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统计表明,北京市健身气功站点最多的是丰台区,共建设站点132个,占全市的20.59%,其次是海淀区的健身气功站点数量为104个,站点过百的只有这两个地区。最少的是延庆区,仅有3个站点,占站点总数的0.47%。全市各区站点平均40个,站点数量在平均数已下的有12个城区。由此可见,北京市健身气功站点的设立覆盖面广,但发展中也存在问题,即各地区普及不均衡,地域差异明显。这种现象在其他地市也存在。由于我国健身气功的推广工作主要是从上至下的形式实施,由国家体育局向全国各个省市普及,再向各地市推广,再向下深入,工作进度明显滞后
2.1.2 北京市各区地区生产总值排名
结合表1,研究发现健身气功在各城区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相关性。由表2可得,丰台区是首都中心城区和首都核心功能主承载区。海淀区是全市GDP总值最高的地区,有着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便捷的交通。GDP排名第二的是朝阳区,高速发展的经济、繁荣的前景,充满活力与机遇、庞大的人口和面积。而延庆区、门头沟区、怀柔区是离北京市中心较远的城区,其中延庆区的经济排名在所有城区里排在最后。相对于其他地区交通不太方便,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此外,人口数量排名前三的也是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人口数量排名后三位的是怀柔区、延庆区和门头沟区。可以看出健身气功站点开现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
表2 北京市各区地区生产总值排名
总量排名地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排名人口排名 2017年2016年 北京市28000.3525669.13 1海淀区5915.285395.163 2 2朝阳区5629.415171.035 1 3西城区3916.873602.361 7 4东城区2242.712061.80210 5大兴区2009.511796.9565 6顺义区1717.311591.6049 7丰台区1425.811297.039 3 8昌平区839.27753.3915 4 9通州区758.13674.81146 10房山区679.53606.61108 11石景山区534.03465.63711 12怀柔区286.36259.41814 13密云区278.24251.131112 14平谷区233.57218.311313 15门头沟区174.49157.861216 16延庆区137.56122.661615 全市合计26778.0924425.74
2.1.3北京市各区习练健身气功的地点分布的调查分析
表3 北京市各区习练健身气功的地点分布
活动地点站点数(个)百分比(%)排名 公园20231.511 社区17427.152 广场15023.403 单位活动场地517.964 街道或活动室406.245 体委公共场地182.816 其他30.477
由表3可知,北京市各区健身气功站点的分布比较广泛,但排在前三的地点是公园、广场和社区,分别占31.51%、27.15%和23.40%,是锻炼人群聚集的地方。因而很多健身气功站点设立采用就近原则,便于广大群众进行健身气功的练习。而健身气功是一项特殊的体育工作,练习以集体形式为主,对融洽邻里关系,改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效果。调查还发现社区、广场健身气功存在普遍的问题,大多数练习者的技术动作不规范,缺乏专门的指导人员。健身气功对练习者的意、气、神要求很高。练习者形神合一,意气兼备,可以起到加倍的效果。此外,单位活动场地和街道或活动室的利用率比较低,体委公共场地仅占2.81%,说明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政策落实有待于加强。
2.2.1健身气功站点习练人员的基本情况的调查
表4 健身气功习练人员的基本情况(N1=114,N2=186,N=300)
分类年龄文化水平 〈 4545-59〉60高中以下大专以上 男(N1) 14.845.439.864.036.0 女(N2) 18.737.643.776.223.8 合计(N) 16.340.243.570.629.4
由表4看出,从年龄的分布上,参加健身气功的人员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究其原因,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社会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备受关注。新时代,中老年人的健康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集体习练健身气功不仅可以消遣娱乐,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在促进老年人的关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健身气功动作简单易学,练习强度适宜,适宜中老年人群参与。从性别上看,中年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老年时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调查发现,女性对健康的关注度高于男性,进行健身气功的锻炼比男性早,而男性在中年时喜欢从事太极拳、长拳,或者带器械的套路。对于女性来说,则参加强度小、动作柔和缓慢的体育活动。习练健身气功的人员多数为中老年女性,文化水平多数为高中以下。
2.2.2进行健身气功锻炼的动机调查
表5 进行健身气功锻炼的原因
保障健康休闲娱乐增进人际关系专人辅导展示自我其他 百分比(%)90.381.673.433.213.49.7
由表5可知,进行健身气功锻炼的动机呈现多样化,大多数人是出于保障健康、休闲娱乐和增进人际关系的原因从事健身气功活动,说明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不仅局限于身体方面,还有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同时也对健身气功的多样性功能有深刻的认识。众多研究表明,健身气功对中老年人易患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有改善作用。此外,健身气功站点起到了“中介性”的作用,通过集体练习健身气功,结交新朋友,增进人际关系。同时也维系了健身气功站点的发展。从表格中还可以发现33.2%的人群是出于有专人辅导而进行气功锻炼的。有极少一部分人是为了展示自我,其他动机占9.7%。
3.1.1北京市各地区的健身气功站点分布广泛,但普及不均衡,出现地区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也间接制约着健身气功站点的优化,具体为经济水平高的、离市中心近、交通发达的城区明显高于其他城区。
3.1.2健身气功习练地点的涉及面广,大多数集中在公园、广场和社区,公共体育场地的利用率不高。同时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的习练人员的技术动作不规范,缺少专门的指导人员。
3.1.3健身气功具有全面的健身效果,并在站点中以集体的练习形式存在,运动负荷适中,不需专门的场地,深受群众的喜爱。而且习练健身气功的人群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其中女性参加健身气功活动的积极性高于男性,但男性的文化水平高于女性。
3.1.4进行健身气功练习的动机呈现多样性,人员对健身气功多样化的功能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3.2.1 扩大站点数量,健全组织网络,强化管理职责
加大有关部门的支持力度,扩大专门的健身气功管理机构数量,推动省地县健身气功协会形成序列。严格执行健身气功站点注册许可制度,优化健身气功站点的流动性管理,遵守“和谐站点”守则。鼓励健身气功建站设点工作,并提供必需的教学物资保障,丰富健身气功站点的练习内容,增加健身气功站点的数量,扩大习练人群的范围。注重调查研究,健全法规制度,加强社会功法管理,提高管理工作水平,推动健身气功工作规范化发展。
3.2.2 加大经费投入,打造活动品牌,多元化深入群众
加大对开展健身气功的所需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地区的健身气功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各种性质的健身气功交流比赛活动。创新办赛方式,引入市场机制,精心打造群众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综合效益好的品牌活动,为练功群众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组织教学志愿服务活动,发展阳光健身气功试点,列入高校教学和职工体育活动。街、乡办事处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大力发展社区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组织、晨晚练辅导站组织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整合街乡辖区内单位和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推动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满足不同人群习练健身气功的需求。
3.2.3 加强对外推广,拓宽传播途径,
与世界各地的高等院校、孔子学院以及当地有影响力的健身气功事业组织长期合作。加大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投入,增加练功人口数量,扩大推广覆盖面,提高影响力。有效地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使境外推广活动产生多重效应。在教学培训方面,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教学相结合方式。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形成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在开展活动方面,积极开展表演展示活动,打造国际交流比赛大会。在组织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组织协调功能,完善规章制度,创办各类国际赛事活动。
3.2.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环境
建立全国健身气功信息联络员制度,办好《中国体育报》健身气功专版,加强健身气功网站与主流网站的链接,创建健身气功服务网站、博客和微博,推动各级健身气功主管部门对互联网的运用,强化与媒体的深度合作。组织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气功展览等活动,做好大型活动新闻报道,推出一批健身气功文化宣传制品。
3.2.5 培养骨干队伍,加大人才储备
贯彻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积极建立中国国际健身气功培训基地,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教学培训平台。完善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培训制度和课程体系,完善管理干部知识结构,建立关键岗位管理模型,发挥科研专家帮带作用。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为主导,制定国际教练员资格认证办法,举办国际及洲际教练员培训班,开展境外技术等级评定。
[1]王国琪.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研究[EB/OL].(2006-11-003) [2012-02-20]. http://www.sport.gov.cn/n16/n1152/n2523/n377568/n377613/377718/391804.html.
[2]中国健身气功站点服务中心暨公益体育社区服务中心在沪揭牌成立[J].运动,2018(1):2-3.
[3]郭静.乌鲁木齐市健身气功站点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4]白彦荣.我国健身气功站点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运动,2017(8):150-151.
[5]张国明. 高校建立健身气功辅导站点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8):744-746.
[6]李仁松,董婧涓,于淑群. 福建省健身气功站点现状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6,35(2):4-6+9.
[7]李敏.芜湖市四城区健身气功站点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8]张鑫淼.我国健身气功发展的变革节点——《健身气功发展规划(2013-2018)》解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3):102-104.
[9]张荣景.海淀区部分社区气功站点健身气功开展现状调查分析[J].运动,2014(6):151-152.
[10]辛杰瑾,褚波.江西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3(3):53-56.
[11]邵正喜,彭国强.大众群体对健身气功的认知研究——以江苏省39个社区站点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6):87-89.
[12]张向楠.武汉市健身气功站点活动风险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
[13]吴蔓,林小美.对杭州市健身气功站点的调查研究——以下城区和滨江区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6):8-10.
[14]黄鹤.安徽省健身气功活动站点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3(6):83-85.
[15]吕连义.健身气功“和谐站点”工程见实效[N]. 中国体育报,2012-03-16(004).
[16]辛杰瑾.江西省健身气功管理体系与社区站点发展关系之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1:2.
[17]吕赛.北京市健身气功站点习练者对大众传媒健身气功信息需求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8]邝华利,刘红存.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社区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其展望[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10):88-90.
[19]辛杰瑾.江西省健身气功区域发展模式研究——以健身气功站点为研究基点[A].国家体育总局(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国家体育总局(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0:1.
[20]司红玉,夏寒,赵铁牛,等.河南省健身气功站点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1):33-35.
[21]李文鸿.北京市健身气功站点不同性别练习者特征差异的调查与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
[22]邝华利.上海、江西、山东、重庆四省市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社区管理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3]刘莉.新时期中国气功社团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24]刘玉萍,杨柳欣.我国健身气功站点与瑜伽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452-1454.
Investigation to the Status Quo of Health Qigong Sites in Beijing and the Prospect of I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Times
LI Yanrui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李燕蕊(1993—),硕士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