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薇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逐渐趋于碎片化。这种阅读方式不利于整体感悟,导致阅读浮于表面,难以深入。通过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解析可以看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已经作为一项教学任务被提上工作日程,这也突出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阅读,各方面能力与行为习惯正处在塑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打好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和催化剂,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行为、状态等基本上受兴趣的控制。具体点说,只有让小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所以,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挑选阅读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喜欢并在这个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去阅读。当然,在考虑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要考虑到以下几点要素,如“这本书是否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这本书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本书能否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本书是否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等。教师可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这个基础上精选阅读内容。这样既能增强整本书阅读的趣味性,又能提升阅读的实用性。例如,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低,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可以选择阅读绘本,利用绘本上的图片对学生进行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图文并茂的文本内容能够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对于提升学生阅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至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语文教师可以选择难度系数高一些的阅读材料,注重学生的交流与导读,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鲁迅的《故乡》、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以及国外的经典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等。
在选择好阅读内容之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让学生不仅获得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还要学有所获,这才是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所在。首先,在学生拿到阅读文本之后,教师先要指导学生阅读作者简介以及目录,如果书中有序或者导读的话还要阅读序或导读。一般来说,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就能大致了解整本书所讲的内容,即大致的框架和主旨。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简单的个人读书计划。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尽可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速度等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比如每天阅读的页数、时间等。有了明确的阅读计划,学生的阅读就会有动力,有方向,这对提升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再则,教师要传授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一本书并不同于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可能字字都是精华,但是一本书则不同。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有详有略,该精读的地方要去精读,该粗读的地方要去粗读。哪些地方应该粗读,哪些地方应该精读,这主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而定。例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书中人物对话的时候去精读;有的学生文字功底不扎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语句优美的地方要精读;有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缺乏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阅读积累素材,比如在看到各种经典小故事的时候进行精读,以此丰富自己的素材库。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边阅读边做笔记,比如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阅读感悟,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由于人生阅历、理解能力、教育背景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这种情况下,对于同一本书,不同的学生阅读之后所获得的感悟也有所不同。为了实现阅读效益最大化,语文教师可以每周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在读书交流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阅读感悟,并且从他人那里获得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例如,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比阅读能力弱的学生阅读深度要深一些,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后者的思维,拓宽其视野。而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可能在阅读过程中发掘到前者没有发掘到的趣味点。这样的交流探讨一方面可以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另外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想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并不是增加作业量,也不是不断给学生补课,而是引导学生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阶段的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行为习惯正处在发展和形成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一黄金时期,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认真挑选阅读内容,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此外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