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彦
问题导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对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完成新知的探索、理解和应用,学会数学思考和表达,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和应用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注重问题导学模式的科学应用,为学生设计优质、高效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沿着问题拾级而上,探寻知识的本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富有实效的数学课堂。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一场好戏的“序幕”。好的开头,可以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新知探索中,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导入环节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而在情境中引入,可以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其中的一种。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设计有效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实现新知的内化。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新课伊始,教师先出示算式:48+259,1453-379,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然后出示例题,引出小数加减法。为了便于学生探索,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①你准备怎样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②在列竖式的过程中,要做到什么对齐才可以展开计算?③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异同点?在问题的引领下,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内化,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上述案例,教师从整数加减和小数加减之间的共性出发,运用算式帮助学生复习整数运算的特点,进而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对小数运算的思考,通过新旧知识的串联,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行为,这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学生年龄尚小,逻辑思维能力还很薄弱,加之生活经验的缺失,这就给他们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难度。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教师应发挥问题导学的作用,帮助学生架起导与学之间的桥梁,降低学习的难度,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样的环节中,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媒介,问题可以分解学习的难点,降低学习的坡度,还能促进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让课堂教学走向高效化、生成化、优质化。
在教学克和千克后,教师在练习环节出示了一道选择题:一千克的铁块和一千克的棉花相比(),A.一千克的铁块重B.一千克的棉花重C.一样重。题目出示后,学生们都认为一千克的铁块重,选择A,显然学生们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思维产生了固化,形成了错误。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没有直接点出错误,而是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桌能否比划一下,一千克的铁和一千克棉花的样子?”学生比划后,教师接着问:“如果把它们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天平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立即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一致认为一千克的铁块和一千克的棉花一样重,掌握了知识的本质。
上述案例,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离时,教师巧妙变换提问的角度,通过有效的问题,帮助学生架起了抽象与形象的桥梁,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构建,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传统的学习方式日见端倪,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延伸学习的境界。然而,当前的很多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已经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实效。因此,教师应注意科学地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发挥学习小组的力量,更好地突破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校园的绿化面积时,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学校绿化面积的分布图,并提出问题:你知道学校的人均绿化面积吗?这样的问题,很少有学生知道答案。教师接着问:“要解答这样的问题,要知道什么条件呢?”学生们认为要知道学校的绿化总面积和学校的总人数。紧接着,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带出教室,学习小组首先进行了人员分工:2人负责测量,1人负责记录,1人负责计算,2人到学校相关处室调查师生总人数。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测量学校小树林、草坪、花园相关的数据,进而算出它们的面积。最后用校园绿化总面积除以学校师生总人数,得出校园的人均绿化面积。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设计主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逐层的探索,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在小组合作中,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问题导学是强化学生理解、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教学模式。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课程改革的要求,践行新的教学理念,运用问题导学模式,以“问”启“思”,依“问”解“惑”,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