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华
(江苏省盐城市盐阜中学,江苏盐城 224000)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教育理念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在高中教学中最好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学习也就是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1]。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教师仍然喜欢用“灌输式、题海战”等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革教育理念,将合作探究观念融入课堂活动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化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美国学者吉尔福特理论研究表明:与人的创造力有密切相关的能力是发散思维的能力[2]。也就是说,教师在高中化学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有关的化学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听讲,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开展创造性的探索,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化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以及其他有关乙酸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教师应该巧设课程问题,将问题贯穿于课堂活动开展的每个环节。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用“醋的七十二变”导入新课,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既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了解“醋”字的来源,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其次,教师由醋提出问题:作为烹料五味之首,醋酸将我们的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你们知道食醋中哪种成分起到了最大功效吗?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的化学知识,大多猜测是“乙酸”,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以乙醇为原料制备乙酸,写出方程式。最后,教师给学生展示乙酸样品,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水溶性等几个方面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合作探究写出乙酸的分子式和乙酸的官能团……一节化学课程就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应当遵循难度上的适度性原则,保证每位学生可以在努力探讨下解决问题,获得学习化学的成就感,进而使学生逐渐对化学课程产生兴趣。好奇心是学生展开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深入落实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行为,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合作探究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应该注重通过化学实验活动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在不断实验中证明和掌握化学知识与规律,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到化学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并学会运用实验进行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以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归纳总结相关的化学知识,师生共同合作,在探究中体验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给学生演示集气瓶、双孔橡皮塞、胶头滴管、烧杯、pH 试纸等实验仪器,并告诫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然后,教师根据初中做过的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的现象,让学生写出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式,从而得出碳酸氢钠;之后,请学生思考并合作实验碳酸钠能否与氢氧化钙、氯化钙反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得出化学结论。最后,教师继续请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以及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迁移对比得到新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最直观地展现了合作探究的教学理论,有助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做化学实验,探究发现新的化学规律和知识,体验具体的合作探究过程,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 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兴趣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应该创设新颖的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在教学《镁的提取及应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可以在认识物质性质的同时,学会认识物质的方法,并从中体会到化学为人类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教师要重视课程导入环节的设置,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兴趣。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生活问题:大家知道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谁发明的吗?这架飞机只能在天空中飞行几秒的原因是什么?新颖的问题导入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迫切地想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然后,教师又向学生讲解镁这种重要的“国防金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用多媒体播放了镁在生活中的应用:代步的自行车、汽车;增添节日气氛的焰火;可以飞上太空的宇宙飞船……最后,在学生的感慨中,教师请学生合作探究如何提取镁,并讨论在海水中是否可以提取镁。
在本节课中,教师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创设生活中有关镁的情境,激发了学生为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合作探究的兴趣。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层层递进,使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体验并发现问题,为学生合作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教学理论,既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内容要求,又是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在高中化学课堂实践中运用合作探究教学,可以将实验、问题探究以及课堂导入等新颖的化学教学方式融入具体课程活动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使其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