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林
(四川省绵竹市教师培训中心,四川绵竹 618200)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在全国使用一年有余,笔者对新教材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下面就新教材的使用谈一谈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强调,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而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科教材最能体现国家意志,最能反映党和国家对下一代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统编三科教材的重大意义,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
基于课程的要求,基于我们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在组织和实施教学时,不仅要立足于某一知识点、某一课、某一单元,更应该有更高的站位和立意。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坚持四条原则:其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立德树人;其二要坚持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其三要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道德与法治教学原则,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其四要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道德与法治形成与发展的规律[1]。
新教材重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成长。
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点,新教材做了很多的努力,构建了很多教学情境,设计了很多的栏目和活动,如何在这些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实现教材的愿景?这需要教师能更好地解读教材,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思考如何去实施这些活动;需要教师鼓励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师生对话,进而与自我对话,探索行动策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在对话、澄清、共识中实现价值引导;需要教师直面教学挑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教师进行课程评价方式的探索与改变。
教师对某些观点的解读,需要在课前做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如针对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努力就有改变》这一内容,需要正确分析其内在的含义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为什么标题不用“努力或有改变”?其实这里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不一定有改变,不努力一定没有改变,因此我们要努力,努力或有改变,进一步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努力。教材讲到了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努力需要立志、需要坚持,努力也需要方法。
对名人名言、引用的文言文如何准确解释、挖掘其内涵,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还有一些字词的准确读音和意思,如“交友投分 (fèn),切磨箴规 (qiē mó zhēn guī)”,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减少课堂失误。
教材直面社会中敏感的话题,如有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这种话题也需要教师在课前有所预设和思考。如果选择“扶”,理由是什么,选择“不扶”,我们可以做出怎样的温暖举动。
另外,活动的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学的生成性,而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结论。怎样将活动很好地开展起来,需要教师课前认真思考。例如,对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上了中学,你觉得长大没有?”这个问题来说,如果课堂上简单地回答“有”或者“没有”就失去了意义,其实后面还有很多问题可以追问,如“你觉得长大了,表现在哪里,觉得没有长大又是为什么?”“你希望自己长大吗?为什么?”“是否长大,我们可以选择吗?”……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理想为一套说真话的教材。即以道德的方式(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是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材;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材;走向深度学习的教材。
本套教材在说真话方面确实有突破。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更鲜活。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朋友圈的影响力》时,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判断: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影响,进而去选择适合的朋友,也进一步阐明友谊的特质,如亲密、平等、双向、互动、竞争与友谊的关系等;在交友中受到伤害我们该怎么办,从实际出发我们可以选择宽容也可以选择结束这段友谊(包括怎样智慧大度地宽容和结束友谊),给学生一些选择;《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关于生命价值的认识为: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而活都是有价值的,学生是可以选择的,选择哪种活法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正确的。
很多活动设计都是开放式的,问题的设计富有张力,有很强的思辨性,怎样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交流、碰撞,进而实现课程的生成性和过程性,需要教师构建安全、民主的课堂,注重情境体验与对话生成,激发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表达、真实表达。教材强调师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听,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不要急于打断学生、急于评判学生的回答,让他们充分表达、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例如,运用你的经验,谈谈关于“学习”两字各部分的含义,就是要让学生凭自己的个体经验去解读各部分的意思,教师不必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这就是活动的过程性、生成性。
通过通读教材,把握单元—课—框内容之间的关系,厘清教材建构的逻辑,明确教材的设计思路。通过精读教材,掌握基本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熟读教材,准确而熟练地分析教学内容,理解教材正文的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另外设计过多活动,力争用好教材活动,当然,对于教材活动中的素材资源,我们可以按照“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原则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当地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和学习需求,强调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我们着眼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环节,聚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方式变革,营造这样一种教学生态:在鲜明展现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给学生提供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