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策略运用

2019-11-26 09:58
名师在线 2019年11期
关键词:矛盾意象古诗词

李 莎

(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福建莆田 351100)

引 言

文本细读源自20 世纪的欧美“文学新批评”,后经钱理群教授、孙绍振教授和特级教师王崧舟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加以深入研究,并将其运用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特点有: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

一、文本细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高中古诗词教学在应试的压力下,在很大程度上舍弃了对作品本身的鉴赏。或需要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或借助花样翻新的课堂活动将优美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演变成了以文本为案例,重视重、难点及隐含考点的训练,而忽视了对文本自身的挖掘,忽略了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对文本进行积极的个性化解读。这种浅阅读、伪生成的功利化教学乏味无趣,重整体感知轻文本细读,重精心预设轻追问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文本细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1]”要想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运用“细读”的方法鼓励学生与诗词对话,融入情感体验,进行深入、全面、细致地品味分析,发现文本的微言大义,进而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个性化、创造性见解。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理解。

(一)把握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形式入手,立足诗词平仄、对仗、押韵等要求,或分析省略、倒装、组合等句式变化,这样有助于体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全词从整体结构来看,押的是仄声韵,中间插入了两个平声韵(子、此),韵位稀疏、情感低沉,节奏在稍微和缓后又以仄韵收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准韵脚,有意识地吟咏,使学生完整地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作者对国事飘摇、时光飞逝、北伐无期的无奈与遗憾。再如,杜甫《月夜》中的“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一句,正常语序应为“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臂”。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句式的变化,句中的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湿”“寒”二字,以便更加凸显美丽的妻子引颈望月的时间之久与思念情感之深,其形象感人、意境凄美。把握诗歌的形式也是把握诗词情感的抑扬顿挫、张弛有度,这一重要的解读依据可以让学生获得更直接的审美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二)填补空白

古诗词的语言含蓄、意境朦胧、内涵深远,留有大量的艺术空白。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凭借阅读期待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意象的简单叠加体会意趣,填补景物的空白;抓住片段性的描写或记叙重组情节,填补叙事的空白;关注思绪的跳跃变化,推断分析,填补情感的空白。

文本细读强调“文学语言本质上的比喻性力量,及由此而生的奇异力量。[2]”在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中,幽草、西涧、黄鹂、深树、春潮、春雨、野渡、横舟等意象充满了隽永的意味。面对这类“显景隐情”的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准意象,展开联想,用探寻景物背后情感指向的方式填补空白。在这首诗中,“幽草”隐含着被世人所抛弃,“春潮”隐喻着内心的不平静,“野渡”可以理解为世事的苍凉冷漠,“横舟”含有孤独之义。通过进入意象情境的再次细读,就能使学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暮春时节,西涧幽冷,黄莺啼鸣,诗人却偏爱自甘寂寞的幽草,表露的是作者不肯趋时悦人、闲适恬淡的心境;雨中渡口,春潮汹涌,扁舟闲横,蕴含着诗人对唐朝衰落的巨大不安和无用武之地的急迫情感。诗中有画、景中寓情,细读文本、填补空白方能感悟诗词的张力,领略诗词的意趣,体会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感,真正理解诗人的性情品质,实现诗歌欣赏的再创造。

(三)还原矛盾

孙绍振教授提出:“阅读要从研究矛盾入手,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矛盾意味着差异性,其是解读分析过程中的“瓶颈”,这往往是文本的核心。为此,我们可以抓住客观现实和主观情感表达之间隐藏的矛盾来进行还原,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以此作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突破口,然后分析矛盾的原因,最后解决矛盾。

以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一句为例,运用文本细读我们不难发现,这两句存在明显的语义矛盾。一夜梦醒,“画蛾眉”本是古代女子爱美的表现,但女子“懒起”,这是矛盾之一。既然女子慵懒,不在意眉已淡、发已散,但又弄妆梳洗到很“迟”,这是矛盾之二。通过还原矛盾来发现,“女为悦己者容”,女子为何“懒起”?原来萧郎不在,无人爱怜,梳妆又能给谁看?但是,尽管无人赏识,也要装扮得漂亮精致,所以“迟”。在这里,进一步结合温庭筠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穷也独善其身”。分析两重矛盾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调动情感认知,解读作品的“言外之意”,洞悉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四)比较分析

“没有比较就没有区别。”只有在教学运用中选择恰当的比较点,如语言、意象、意境、表达技巧、作品风格等,寻找异同点,层层深入,实现文本内部的比较和文本之间的比较才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细读中形成更为丰富的阅读认知。

例如,分析《新城道中(其一)》中的“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一句,教师可以设计提问:从语言对仗的角度来比较,下句“自摇”中的“自”是副词,而上句“含笑”中的“含”是动词,作者为何宁愿不对仗,也要保留这个“自”字?引导学生抓准关键字词开展比较分析。“含笑”一词写出了“桃花探出竹篱笑脸迎人”,“自”字表达了“溪柳以沙水为镜,对镜照影的怡然自乐”。保留“自”是为了体现情感的一脉相承,如同野桃一样勃勃生机,自在欢快。这里,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打破常规的“炼”字是为了突出诗歌情感表达。那么《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自春色”也有“自”字,同样是副词,表达的又是什么情感?这时学生会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发现碧草映照庭阶,独自呈现出盎然春色,表现出了“武侯祠中凄凉、冷落的气氛”。经过一系列的比较之后,在不同中寻求相同,在相同中寻求不同,可以让学生在更多的维度和更大的背景中挖掘诗歌的共性与差异性。

结 语

总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和教学理念,倡导以文本为核心,带领学生以多元的姿态亲近诗词,感悟诗词中唯美的蕴意,进而实现了学生思维品质和鉴赏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为高中的古诗词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矛盾意象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我爱古诗词
矛盾的我
意象、形神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