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青 杨乙元
“互联网+”背景下微课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王竹青 杨乙元
(六盘水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高校健美操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探索微课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空间,对于提升高校健美操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针对高校健美操运动队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并依据制约健美操运动队发展的客观影响因素,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教学发展对策。
互联网;微课;高校;健美操;教学创新
体育强国是我国提出的增强人民群众体质的重要措施,俗话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体质,也是为我国打造全面性人才的重要环节。健美操运动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强化体魄、增强体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提高高校健美操整体水平,需要针对健美操教学进行强化,对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健美操教学的现状进行探析,为提高大学生健美操整体水平做充足的准备[1]。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方式,微课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微课摆脱了一般性教学工具的束缚,通过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将微课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然后形成短视频的方式,将具有关联性的健美操知识融入到微课视频中,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互动性。从制度主体来看,微课可以由教师制作完成,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整合相应的知识内容,然后形成体系性的视频,实现知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健美操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2]。
高校健美操教学周期按照时间不同大体可划分为三种周期:一学期、半年、一年。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业时间以及教学经费等问题,只有极少数的高校会选择长周期的教学。健美操运动是一项综合性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身体素质以及队员配合有着较高的要求。健美操比赛对场地规格有特定的要求,地面应为地板或地毯。目前我国高校很少有具备专业性的比赛教学场地条件,大部分学校的选择是在学校操场上的塑胶跑道上进行教学,或操场草皮上进行教学,仅有极少数的高校会选择租赁专业教学场进行教学。健美操教学场地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美学生的教学与发展。因此目前健美操教学经费非常紧张,经常有队员自费组织教学,这样的情况严重抑制了学生参加教学的积极性。目前在高校内的体育运动中,学校方面还是比较注重主要科目,经常忽略健美操。很多的高校都没有组织过学生参加健美操比赛,随着近几年健美操大赛的热度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美操比赛,但是很多健美操比赛的水准并不高,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对于健美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3]。此外,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普遍存在信息技术应用较为薄弱的问题,很多教师只是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没有融入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导致总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如何能突破体育课堂的限制,让学生在不同场景和时间都能进行健美操学习,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现代微课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空间限制,也将知识浓缩在一起,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微课是基于现代科技发展所诞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一般是在手机或电脑上以短视频或短动画的形式出现,授课内容较短,大部分在2至10分钟范围内,在授课过程中知识点也不会超过三个。微课的架构形式并不是丰富的课程体系,一般都是以短小精悍为主,但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将传达的信息渗透给学生。“微课”的出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用一直聚精会神的盯着教学内容,避免了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毛病。其教学内容相对较少,一节微课不会占用学生太多时间,巧妙地利用的学生的碎片时间[4]。
通过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了教学的活跃度,让枯燥的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与理解能力。同时,微课具有极强的互动性特征,作为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是利用了学生的碎片学习时间,这是健美操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得力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微课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运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极大提高教学质量,也为学生的健美操学习开辟了新的路径。“微课”是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的综合产物,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符合目前教学灵活性的要求。由于“微课”比较短小,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采用动画、图片等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微课”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少,容易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是一个知识要点的重要总结和归纳方式[5]。
我国高校健美操运动近几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针对于目前的教学现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较大的提升空间。提高高校的健美操水平,需要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有效利用微课教学、科学的拟定教学计划、加上老师的专业指导,才能有效的提高高校健美操教育健康发展。同时学校要提供相应的场地,并定期组织健美操竞赛,创造高校健美操的热情氛围,为学生健美操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让高校健美操学生通过教学循序渐进的成长,在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的提高自身水平[6]。
针对以上分析的健美操教学问题,“微课”的出现可以将这一现象明显改变,“微课”弥补了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模式,将兴趣点引入了健美操学习当中来。高校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全校运动健身。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应该为健美操运动的教学制定目标,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健美操、认识健美操,让健美操队员在教学中达到运动、生理、心灵共同协调发展的目标。并针对这个目标,对学生进行高效教育,同时将健美操教学以及健美操运动相结合,让这项运动既能加强同学的体质,特别对于普通学生的健美操教学,都是先以简单化的微课知识为开端,然后逐渐高阶动作知识等。在我们的健美操“微课”教学中也要贯彻这样的思想,让学生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7]。
健美操要想让更多同学关注,并让同学产生兴趣,以及积极的投入到健美操教学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组织竞技比赛。通过制作微课,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宣传,定期、定时由高校联合组织健美操竞赛,可以提高学生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的教学创造条件。通过健美操微课教学和参加比赛的往复循环,让同学们适应这样的锻炼模式,增加学生参赛的信心,让同学们在竞赛过程中,更多的交流经验和心得,同时也为高校健美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8]。
健美操教学要让学生对健美操学习产生积极性。“微课”在内容设计上具有精炼的特点,要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在一定时间内将密集的能量释放出来,让学生快速吸收。高校健美操需要学习的知识量较大,如果单独花时间记忆动作和要点,将要耗费大量学生的精力,而且效果不一定理想。在每一节中都有大量动作需要学生学习,但是老师在设置“微课”时要针对于学习重点进行设立,对于单词的学习要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对于这样情况,老师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微课”,可以跳出侧重点制作成几个类型的微课。在“微课”的运用过程中,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采用联想记忆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动作记忆。对于这样的联想记忆方法可以节省学生的精力,而且在动图的解说下更容易加深印象,提升学生对健美操的感知能力。
高校的健美操教学需要一个专业能力过硬、职业素养全面的教师为其执教,健美操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健美操学生的整体水平,对于微课教育而言,也需要教师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随着健美操运动在我国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展开,健美操教师也应该不断的给自己专业技能充电,学习微课等现代教学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高校还应该聘请专业队员来校进行执教或指导,并定期组织校内健美操老师做教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制作成专门的微课,用于反复学习,以此提高高校健美快速发展,同时也为高校健美操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
在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在教育方面也不断的产生变革,“微课”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将其运用到高校健美操中是对现代教育的优化和补充,加强生动形象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知识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健美操。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微课”对于学生健美操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巧妙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发挥“微课”的教学优势,为学生健美操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许兴.微课在高校公共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116-117.
[2]杨光,李好根.微课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时空,2018(23):157.
[3]王晶晶.微课程在高校健美操专业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1):126-127.
[4]李健.高校健美操教学引入微课教学手段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6):190.
[5]杨洋.“微课”在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8(22):136.
[6]曾祥萍.微课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8(14):163.
[7]熊巧荣.微课结合问题导向法(PBL)在普通高校健美操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D].广东:广州体育学院,2018.
[8]窦丹,易军."微课导学"在高校体育类专业健美操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7):100-101.
[9]原颜东,张志豪,郭坤.“微课”模式在高校轮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2018(2):123.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 in the College Aerobics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WANG Zhuqing, etal.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Liupanshui 553004, Guizhou, China)
1.六盘水师范学院2017年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课题编号:LPSSYjg201706);2.六盘水师范学院2018年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题编号:LPSSYjpkc201803)。
王竹青(1976—),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乙元(1986—),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健美操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