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张晓丽
技工院校主要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企业除了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看重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意识等职业素养。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既是实现技工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保证,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实现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而优则仕”观念在中国家庭根深蒂固,让孩子读普高考大学是家长的首选,各地涌现出的普高热和民办高中的突起足以说明这一点。今年3月份,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随着1+X证书制度的推行和高职扩招计划等政策的落地,技工院校的办学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技工教育虽然承担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但由于是技能教育,学历文凭一直是软肋。技工院校只有发奋图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才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技工教育,技工教育才有生命力。
(2)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调整,也加强了对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然而高薪难聘高技能人才的报导屡见报端,另一方面技工院校学生对薪资待遇、工作环境期望值过高,自身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工作的适应性和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
高职院校和普高的扩招,给技工院校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给学校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影响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提高广大技校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作为技工院校班主任应从以下几点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1)加强纪律约束教育。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主任通过组织学习校规校纪、开展新生校规校纪知识竞赛让学校的规章制度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并且根据班级的专业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班情和学情的《班级公约》,对学生出现的迟到、旷课、值日工作不负责等行为要根据《班级公约》及时进行惩戒处理。
(2)要加强舆论导向的引导。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正不正跟班级舆论导向有很大关系。班主任要正确引导班级的舆论导向。将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及时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在朋友圈转发一些与职业教育、校园新闻相关并且是充满正能量、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情绪。当学生对学校教育管理和后勤服务出现不满情绪的时候,班主任要及时开展思想工作,必要的时候要反馈给职能部门。
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又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以机械加工专业为例,由于不能适应企业的作息制度和工作环境,很多学生刚进实习单位不久就不辞而别。加强学生集体意识和责任感的教育,显然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班主任要重视班级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工匠精神教育和班级活动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对班级、学校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技能大赛和各类社会实践,培养其责任意识。
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技工院校的办学目标,一味地通过严格管理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第一课堂才是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重中之重。
(1)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教学的始终。需要安排专业教师从事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并分学期开展职业认知、学业规划、职业规划、职业指导等课程,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引导学生必须花时间、花精力不断地去钻研和学习,做到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对自己负责,对专业负责,用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实现专业水平的高要求、高标准,从而为开启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2)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专业技能训练的全过程。技能教育是技工教育的根本所在,优势所在。在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始终培育学生精益求精和求真创新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技能训练和考核当中去,引导学生对专业技能要不断训练,反复练习,在实践中去总结、去创新,实现技能的突破。这样的人才及专业精神才是用人单位所需求的。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是否录用的基本标准,职业素养关乎学生的前途和命运。然而职业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的,需要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并在专业技能训练中逐步提升,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