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先强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中心小学,山东 枣庄 277300)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让他们健康成长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健康的身心对于他们能否高效学习及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就体质健康状况而言,根据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发现,小学生肥胖率、近视率逐年升高,且呈现低龄化、重度化倾向,“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就心理健康状况而言,小学生心理问题凸显,甚至出现暴力伤害等恶心事件,如校园欺凌。小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将影响小学生的文化学习,更将深刻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古往今来,人们认识到运动对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运动是良医”这句话深入人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开展,人们认识到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同样能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调查发现,10.21%的小学生平均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内,73.39%的小学生每天锻炼时间未达到1h,而每天看电视、玩游戏时间在1h以上的小学生比例达67.49%。体育锻炼不足成为威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运动在小学生体质及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进行阐述,并探索最大程度发挥运动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对策,以期为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及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和成才做出有益的贡献。
据调查结果,当前小学生肥胖率超过5%,超重率接近10%,且乡村小学生肥胖率上升比城市速度更快。在实际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小学低年级儿童就呈现出肥胖体形。肥胖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物质生活的改善,加之部分小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膳食不均衡,导致热量物质摄入过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缺乏运动。当前许多教师和家长将学生的成绩放在第一位,导致小学生运动量不足,运动强度不够。体育锻炼的缺乏导致热量消耗不足,便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堆积,从而导致肥胖。要改善肥胖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加强体育锻炼是根本之策。体育锻炼在减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来实现:(1)通过增加体内糖和脂肪的消耗。在体育锻炼时,肌肉需要消耗能量,则通过利用体内的脂肪酸和葡萄糖,从而使脂肪酸和糖类在体内得到及时的消耗,多余的糖类和脂肪就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储存起来。(2)调节神经与内分泌功能。肥胖小学生不仅是因为摄入热量物质过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内分泌功能紊乱,不能对体内新陈代谢产生足够的调节作用,将多余的脂肪、糖类代谢出去。因此,运动通过调节内分泌功能及加速代谢脂肪,减少体脂率,帮助小学生改善并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
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的生命活动。良好的身体机能是人正常生活的必需条件,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身体物质基础。小学生处于身体机能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学生体质监测结果,小学生身体机能稳中有升,但肥胖小学生身体机能不如正常体重小学生是不争的事实。肥胖小学生体重重,体脂含量高,身体负担重,压迫肺和心血管,影响心肺机能,并且肥胖小学生往往不爱体育锻炼,更影响身体机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运动通过加强肌肉的活动不仅能消耗热量,还能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心肌工作能力,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增强肥胖者的心血管系统对体力负荷的适应能力。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力量,增加胸廓活动范围及肺活量,改善肺通气及换气功能,使气体交换加快。因此,运动能为促进小学生身体机能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也是这些活动开展的重要身体条件。身体素质经常与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肥胖小学生往往因为自身过重的体质加体育锻炼的缺乏,从而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所以,许多学校在体育课教学和考试中取消了800 m以上的中长跑项目。对于小学生而言,具备良好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而身体素质是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外在体现,也是决定其将来发展的最核心要素。运动在改良身体形态和促进身体机能的同时,能间接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但体育运动能直接提高小学生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等。例如,田径运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速度和耐力,而球类运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灵敏和柔韧性等。
体育运动能改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进而保证人的生理正常,是心理精神的健康前提保障,并能进一步对人的心理健康发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研究发现,运动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能使人产生欢快愉悦的感受。在实践中发现,在运动中及运动后,往往能使人产生快感。在体育活动中,也能看到大部分小学生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一方面愉快感其本身就具有直接的健康效应,能使小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愉快感能使运动参与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运动中,使运动产生更加显著的积极效应。运动一方面可以产生积极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负面情绪。运动可以释放压力,一些心理、精神上的压力可以通过运动得到释放,从而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平衡。运动可以消除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在研究中发现,热爱运动的人抑郁、焦虑程度比较低,也不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倾向,这是因为体育运动的精神内涵就包括了积极向上。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自然地缓解消极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社会交往能力是小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项必备能力。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个人发展中,社会交往都必不可少。在实际中也发现,社会交往能力强,社会人际关系好的人心理也更加健康。
大部分体育运动都是群体性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部分个体性体育项目,如跑步、俯卧撑、实心球、体操等也可以群体进行。在群体性体育锻炼中,合作与竞争能提高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可或缺。不良的人际关系往往成为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如小学生与父母、同学及教师关系不良,则容易出现各种消极负面的情绪和行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及时化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教师和同学都能够及时地给予帮助,这就必须依靠良好的关系,让小学生愿意向父母等敞露心声,并愿意接受他们的帮助。良好的社会交往是学生社会化的关键环节,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合作与竞争,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良好的性格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至关重要,而意志力对小学生而言是决定其将来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现在的小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且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是独生子女,造成部分小学生存在性格发展上的缺陷,意志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研究发现,体育运动能使小学生的性格更加外向,并提高小学生性格情绪稳定性,由古怪、孤僻向合群、开朗、随和变化。体育运动需要坚持不懈,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因此能发挥对小学生意志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对于小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小学教育中,应该将其作为重要的育人方式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小学教学中,要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课时,并且保证30 min以上的大课间时间。树立“健康第一”的小学体育教学理念和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一切以学生的健康为中心,积极改革学校体育教学,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通过改善教学条件,改建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小学体育中心的渗透。体育运动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在学校体育中,要主动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功能,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