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自远方来,看了太昊陵,关帝庙,又一起去邓城。驱车出商水向西,经马门往北上沙河堤。未到邓城,己让朋友惊叹不己。五步一站,十步一停,但闻镜头响,人向水边去。花间舞蝴蝶,声高惊鸟飞。
不是朋友矫情,朋友酷爱攝影,且是发烧级驴友。但看他那长枪短炮、一应俱全,就是一个走南闯北,吃过“大盘荆芥"的主。景色美极,即使我不谙攝影,也知道处处可入镜,入目皆画屏。
正是春二三月,万物复苏,鸭凫鹅浮,水流潺潺,似在弹拨着琴弦,泛着银光流淌在明艳的春天里。有桃花红红,李花白白;有油菜黄黄,麦苗青青;有垂钓老伯,耕作男女;有三五儿童,吃草羊群;更有帅哥靓女在搔首弄姿拍照片儿。车子走走停停,到了此行第一站——千年白果树景区。
树据考证为汉代所栽,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被称为“树中之王”。树高35米,树围9.6米,冠盖700平方米左右。我国园艺学家常把银杏和兰花、牡丹相提并论,誉为园林“三宝",并尊崇为国树。宋代苏东坡有诗赞曰:“四壁平远,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
来到树下,朋友大呼小叫,兴奋不己。一会仰拍,一会俯视,浑似顽皮孩子。也难怪,这棵白果树外形奇特。枝干在空中舒展交织如龙飞凤舞,粗壮根系部分若筋脉暴起裸露于地。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苍劲挺拔、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势若蟠龙,大有王者之风。更奇怪的是在树的主干南部,半截腰里又长出一棵大树,活生生就是“怀中抱子”图。相传王莽撵刘秀时,刘秀逃难到此,把马拴在白果树下休息。现在树干上仍有拴马缰绳印迹,树根上有刘秀的靴印和马踏的蹄印。另一种传说是此树为刘秀亲手所植,人们来此观瞻时总要抚摸一下马蹄印意为“马到成功”;用脚蹬在刘秀留下的鞋印上,意为“一步登天”;在树前留影,意为“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些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给古树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和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平添了许多旅游情趣。
离开白果树再上河堤,不远就是刘秀饮马台。看来邓城和刘秀有牵扯不清的缘分,饮马台同样是他当年留下的遗迹。刘秀被王莽追赶逃至此,人困马乏,口干舌燥,因岸陡水浅,马无法靠近河水。突然,河边升起一块土台,马站在土台上畅饮而去,从此,饮马台就成了民间流传的佳话。人们在此垒起高台,弄了个汉白玉石雕立在那儿,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千年前古战场,一代天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辉煌往昔。
朋友说:“不照了,人和马比例失调,不如看自然景观去”。立于饮马台,放眼过去,河对岸即是西华。阡陌河滩,楼房瓦舍,狗吠鸡鸣,花红柳绿。更有几树桐花,似乎春风吹过来的妩媚轻柔都在盈盈绽开的簇簇花蕊里。不知怎么就由刘秀想到刚读过的毛主席读书笔记。他给了刘秀三个“最”,“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评价实在高妙,一言中的。细究起来,华夏民族曾因秦王朝得名“秦人”,随着朝代更迭还有其它几个称谓都己被人忘记。唯有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有长达400多年的历史,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大汉"及“汉族"和先前称谓“华夏”并存,使用至今。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其中汉武帝刘彻功不可沒,当然也包括刘秀的“光武中兴”。被老百姓拥戴,乃至衍生出许多美丽传说也就不足为奇。千百年来成王败寇的变迁亦是弹指一挥,河水早己将那些烽火连天的战时岁月冲刷得了无痕迹。只将汉武光武铸成丰碑,长存于老百姓心底。
从饮马台过去不远再下河堤,即是邓城古镇。因三国魏之大将邓艾在此屯兵而名之,己有千年历史。北边靠着的沙河古称滍河,發源于鲁山县尧山,在周口与颖河交汇又称沙颍。流经禹州、襄城、许昌、临颍、堰城、西华、周口、商水、项城、沈丘、界首、太和、阜阳、颍上,在正阳关附近注入淮河,长达600余里。邓城作为水运码头,航运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之前,明清两朝达到鼎盛时期。白天桅帆云集,舟车辐辏。商贾齐至,店辅林立,市场繁荣,水陆交汇;晚上渔火明灭、笙歌阵阵,酒肆驿站,灯红酒绿,猪蹄飘香,远近可闻。
到邓城不吃猪蹄犹如去北京不登长城。邓城猪蹄源于邓艾屯田时期,为古镇千年传承,特色名吃。有人问邓城猪蹄哪一家最好吃?我告诉他邓城人忠厚诚信,古风犹存。猪蹄店在邓城满街都是,都正宗,都好吃。我们在叶忠合猪蹄店要了一盘,真个是清滑爽口,柔韧脱骨,味醇酥嫩,香气浓郁,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店主指着墙上挂的省级非文化遗产传承人标志说:“常吃猪蹄,益肾补气。光洁皮肤,强身健体。范冰冰就是每天吃一个猪蹄子才显靓丽娇嫩,美若仙子”。范冰冰吃与不吃和我们无关,配上啤酒新蒜,大啖一顿。直吃得嘴角流油,连呼“过瘾"!
吃饱喝足出门拐弯,就是叶氏庄园。为当地巨富叶氏从清康熙年间开始,历时半个多世纪,耗银百余万两所建。号称中原小故宫,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商水县叶氏庄园民俗博物馆。现存由西向东的一号院,又称“三进堂楼院”,共有楼房96间;二号院为“五门照”,因大门到后楼五道门都在中轴线而称,三号院因地势高而称为“高门台”,现存楼房30多间。整体是北方典型的灰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可谓是气势磅礴,富丽堂皇。
据说叶氏先祖叶绍颐明未从山西洪洞移民来到这里,在码头开小客栈维持生计。有一陕西珠宝商投宿于此。第二天早晨珠宝商因急事仓促开船西去,遗忘一包裹于店内。叶绍颐发现后细心保管,以待客商来取。直到第二年珠宝商又来投宿,叶绍颐将包裹取出归还珠宝商人。珠宝商呆望着叶绍颐,异常激动道:“一直寻找却又记不起遗失何处,不想今日失而复得,真乃天大的幸运”!包裹打开、满屋生辉,金银珠玉,无一遗损。珠宝商深为叶绍颐忠厚诚实感动,遂与叶结为异性兄弟,屡赠巨款为叶氏置田建宅,并助其经营,以图报恩。加之叶绍颐夫妇勤劳持家,吉人天佑,后遂成当地巨富。演绎出一段商水人重诚重信,善有善报的传奇喜剧。
推开古朴厚重的大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雕梁画栋,庭院深深。在院里我们见到了县文化局王涛先生,他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述了叶宅历史。说是1922年冯玉祥任河南省督军时,令河南省陆军测绘学校用投影法绘制的第一张《河南省地域图》即诞生于此。1942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到沙河沿线视察途经邓城,曾在大院发表抗日演讲。刘邓大军从黄泛区过邓城经沙河南下,刘伯承元帅在这里主持召开过战前动员会。
朋友对庄园砖雕木雕大为惊叹,赞不绝口。镜头朝着门楼上、山墙上、屋脊上大大小小的砖雕、木雕拍个不停。或花鸟、或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中院门上砖雕工艺精湛,令人称奇。木雕多集中在门楼斗拱、暴厦柱头,丹青酣洒、色泽艳丽。前后楼顶皆用花脊,所雕牡丹枝叶肥硕、雍容华贵。瑞鸟祥兽、百态千姿。当地人说,原来在五门照门楼上有“百龙竞翔图”,是用名贵楠木雕琢而成。百龙或回首张望,或仰天长啸。尤其“十八学士下瀛洲”的木雕,刻画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18学士成仙后骑毛驴、带童子前往瀛洲仙岛的神话故事,纤毫毕见、神态各异,是叶家专门重金请来著名徽雕大家李德秀,花费3年时间雕刻而成。可惜毁于文革,不复见矣。
其实叶氏庄园里还有一个最浪漫的地方,即院与院高墙屋檐之间的一条小巷。每次去,我都会在那里徜徉。当然最好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想象着这儿就是诗人笔下雨巷,你就是雨巷中的戴望舒。手里自然少不了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砖路,“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从叶氏庄园出来,我和朋友又在门前广场徜徉良久。回望叶宅,感慨系之。岁月的痕迹,尘世的轮回,在这里不知演绎多少喜怒哀乐、聚散离合的故事。不身临其境,绝无法体验到一种多时空并存的意境,从沙河航运开始,逐渐演化成明清时代重镇,到今天繁华不再,古韵犹存。几个老人围在一起拉家常,一群鸡们在不远处旁若无人的走来走去,屋檐下一位年轻母亲逗弄着怀里娇嫩的婴儿。浓郁的生活场景画卷般舒展在小小古镇里,久违了的宁静安抚着人们的躁动,失落的文明在这里被人们重新找回。
和朋友从邓城归来数日,才开始动笔写点感受,亦算游记。写作离不开想象,游记更是如此。想象中,自己坐在叶宅庭院,院中一案一凳,上置粗陶壶、黑瓷碗,炉火正旺、水已烧沸。沏一杯浓浓古镇农家苇根茶,轻呷浅饮、入口微苦,回甘悠长,直抵心肺。羊入圈了,鸡上宿了,天黑下来了,风吹过来了,月光从老房子顶上漫过来了,斑驳陆离,洒人一身。在城里呆的太久了,除了水泥森林还是水泥森林,久违了如此广袤的夜空,久违了如此美好的月光,感觉自己一下子变得纯洁如初生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