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琳丽
【摘要】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无法更好地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教学。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文章在大学生参与的视角下针对大学思政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以期对大学思政教育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生参与;大学思政;课程改革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生不能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因此,本文提出了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大学生在思政学习中加大学习力度,更加全面地参与思政教学,促进学生思政工作的进步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大学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向大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能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在飞速发展的当下,大多数教材迎合社会的发展更新换代,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从而导致教学和社会脱节,理论知识无法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没有丝毫帮助[1]。
(二)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高校众多,但是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这迫使学校教育不得不采取大班化教育,听课人数众多,而老师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和老师交流的机会[2]。而且当下我国虽然在教育模式上进行了改革,但面对思想政治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时,依旧采取“灌溉式”教学模式,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枯燥性,减弱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面对“灌溉式”教学,大部分学生都是采取逃避态度,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十分不利的。
(三)考核方式单一固化,依旧保留着原始的考核方式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的考核也是固化的评估方式,就是对学生出一份试题进行简单的考核。这种考核模式是片面的,只能证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也是与时俱进的,教材的滞后导致学生接受的考核也是落伍的,这是极其不利的[3]。
(四)在接受环节接受主体和传授者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课是无关紧要的,因此采取放松、敷衍的学习态度。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认知上的缺失,归根究底是学校和思想政治教师工作上的责任。如果高校思想政治老师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低,就无法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科的偏见也会严重影响老师教学水平的发挥。
二、“学生参与”的含义
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阐述“学生参与”理论时的基本观点是:“学生主体参与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领他们投身到教育实践,使其精神丰富、趣味丰富、道德丰富,成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付出的精力和努力越多,他所收获的就越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目标的时候,首先投入自己的精力,其次制定一个自己努力的目标,规定一个学习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完成自己的目标,这就是学生参与的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开展,离不开老师的配合和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引导,对相应的知识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地进行学习,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外,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確保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能够进行“学生参与”的主动式学习。改革传统的古板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的重点不是课程的推进,而是学生以主体的身份进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推动教学的发展。学生应当意识到这一点,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参与课程的学习和研究。
三、学生参与视角下的大学思政课程改革措施
大学思政课程的主要改革方向是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离不开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同时,实践教学能够一改“灌溉式”教学的古板和单一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一)加强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思政课程的变动性较强,教材的滞后使得教师不得不另辟蹊径,将理论教学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传授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话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进行自我思考,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使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不断地进行精神上的提升,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改进,使其将更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当中,在学习中升华自己[4]。
(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行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是马克思理论的本质特点。将马克思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本质。参与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马克思理论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强调和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满足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教学改革的主旨和重要性,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讨论,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
现阶段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维和理论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针对生活中一些现象,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还能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平时开展一些辩论赛之类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进行比赛。在激烈的辩论当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开发新事物、新观点。这样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对于实践性教学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综合评测,改变考核方式
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考核的结果决定着学习质量。因为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古板,导致考核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评测。
教师应当积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情况,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例如“开卷考试+辩论”,教师划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抽签自己需要辩论的题目。然后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到正常辩论赛当中。教师作为评审员,认真评测每一位学生辩论的内容,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质的考核。当然,理论知识的考核也是不能放下的,只有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了,才能更进一步进行创新和思考。
(五)研究性的教学理念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它主张摒弃传统的“灌溉式”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问题”代替“答案”,对“问题”进行思索、研究、探索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注重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行创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1]。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够確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传播正能量。对思政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当下的发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
积极推崇“学生参与”的主动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是有很大帮助的。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完善,能够确保为社会输送具有正确思想价值观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育球.教学学术对大学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J].江苏高教,2010(06):61-63.
[2]余达淮,李红梅,刘爱莲.论学生参与视角下的大学思政课程改革[J].江苏高教,2015(03):136-137.
[3]董译升.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15-16.
[4]朱明威.基于学生参与视角下的大学思政课程改革[J].长江丛刊,2017(0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