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长期以来,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2017年9月,我们在高一年级抽取60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4.6%的学生喜欢古典诗歌,而55.2%的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是为了应付考试。61.8%的学生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很难,只有10.5%的学生会在课外主动学习古典诗歌。日常的诗歌课堂教学多侧重于教材和考试,教师讲得精细,但学生依然读不懂诗歌。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通过《古典诗歌赏读》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有效地系统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和鉴赏水平。
一、《古典诗歌赏读》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许多学校教科研的重点,而各地中小学有关古典诗歌诵读、欣赏的校本课程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它们有的侧重于诵读记忆,有的补充了部分的文化常识,也有的摸索了一系列的鉴赏方法与技巧,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但纵观各类古典诗歌校本课程的内容安排,我们觉得在诗歌的选择和整合上,仍有“粗放”的嫌疑,即大多是一些名篇名作的罗列,即使有一些做了诗歌分类的,其分类的科学性、有效性与系统性也有待商榷。
二、《古典诗歌赏读》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把课程开发的内容设置为:编纂一本按照题材分类并关注同类题材情感差异的校本教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开设一门选修课程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拓宽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渠道;设计更为多元的课程评价标准,以便更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
1.教材编纂:同中显异,尊重文本
作为古代文学的一部分,古典诗歌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内容,都与现在的学生存在距离,阅历和阅读都极其有限的孩子体会不到心灵敏感丰富诗人何以有如此复杂的情感,往往就会对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做一些概念化的解读。所以,在学习古典诗歌时,不仅要进行一定量的阅读积累,还要对同类别的诗歌进行对比辨别。市面上各种诗歌读本种类虽多,但鲜有注意同类题材中不同作者细微的情感差别的选本,不利于学生对同类题材的诗歌做整体的把握。
我们的校本选修教材按照诗歌题材分类,共分八类,分别是:好山好水看不足(山水田园诗赏读),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赏读),千古兴亡多少事(咏史怀古诗赏读),共看明月应垂泪(思乡怀人诗赏读),总为浮云能蔽日(贬谪诗赏读),别方不定、别理千名(送别诗赏读),经年尘土满征衣(边塞诗赏读),问渠那得清如许(哲理诗赏读)。每一类别选择不同诗人不同情感的诗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丰富性。以送别诗为例,虽然多数都表达了惜别的依依难舍,但也有“送君不觉有离伤”的洒脱。有“执手相看泪眼”的情人的泪别,也有“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朋友的欢送。即便同为朋友惜别,有人抒发的是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关切,也有人表达的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宽慰。以题材分类编选教材,有利于纠正学生“先入为主”概念化解读古典诗歌的惯性思维,进而引导他们养成尊重文本、细读文本的阅读习惯。
2.课程实践:课内课外,多维学习
我们的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动为主线”,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贯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转变单一的知识接受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努力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我们开设了古典诗歌赏读的校本选修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启迪思维,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课堂形式,以更好地适应校本课程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自主性、愉悦性、灵活性的要求。比如通过教师的讲座示范来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小组合作当小老师来检验学生自主鉴赏的能力。在课外,我们联合团委、学生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多渠道展示古典诗歌学习能力。我们利用校广播站的平台开设了《经典诵读》栏目,每天中午准点播放优秀的诵读作品,并开展了招募“实中经典传诵人”的活动,鼓励同学们走进广播站自己诵读。我们还举办了古典诗歌朗诵比赛、“诗中有画”诗画比赛、“人生自有诗意”征文比赛、古典诗歌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并获得多维的实践和展示的机会。
3.课程评价:目标引领,关注过程
校本课程的课程评价作为选修课程应有别于其他的课程教学,更尊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层次的评价方式。我们在评价时将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参加竞赛、汇报演出、撰写诗评或小论文等形式展示。我们在课程开始时把各项得分标准细化并告知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按照既定目标提高自己。
三、《古典诗歌赏读》校本课程的思考
1.促使教师深入钻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课程立足于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资源优势,将每一位教师视为具有研究潜力的创新人员,充分信任教师,实现学校自我构建。在开发《古典诗歌赏读》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大量的阅读、讨论、实践来解决问题,既更新了知识结构、扩展了视野,也促进了相互的交流,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又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促使我们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继续研究、学习,在这无限的循环往复的研究、学习、再研究、再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两年来,我们的课例获得了省市级的奖励、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学生参加市区级的朗诵比赛均获得一等奖,这些成功的喜悦成为了我们专业成长的新的动力。
2.紧扣古典诗歌特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古典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特点,诗歌教学的着眼点之一便是咀嚼诗歌的语言,加强学生对诗歌文本的审读、分析,从中掌握不同类型诗歌的语言特色,通过不斷的积累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在写作文时做到语言的精炼、规范,做到要言不烦。高中生作文的缺点之一是语言过度直白、浅显,缺少回味的余地和婉转的表达。加强古典诗歌的吟咏,可以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含蓄之美。古典诗歌还具有语言的韵律性,它与诗歌的情感内容表达相适应,也称之为声情相应。这种心灵与韵律的对应关系,使诗歌具有了音乐性的审美功能,可以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也能使高中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学会诗意的栖居与生活。
3.发挥诗教传统功能,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古典诗歌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它是一种最能陶冶人性情的艺术,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文学修养的艺术。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作为一种偏重抒情言志的文学样式,抒情诗自不必说,即使是叙事诗和哲理诗,也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并顺应情感逻辑和韵律的变化而进展,孔子论诗,有“兴观群怨”之说,可以说,古典诗歌是古人情感最主要的载体,它也兼具真善美三者合而为一的审美功用。古典诗歌教学,并不是要把高中生培养为诗人,而是通过古典诗歌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让学生把握好人生的价值取向,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灵魂。进而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深植于学生内心,从而弘扬祖国文学,传承民族文化。
★作者通联: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