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平
摘 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美德的方法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传统美德;语文教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3;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8-0099-02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为教师如何修身、如何施教指明了方向。好的教师必须以德服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品质,给学生传授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要有“春蚕”和“蜡炬”精神,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行不言之教,影响和带动学生,使学生成长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根,它是由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概括为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十大传统美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还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美德的方法进行探究。
一、迁移教学法
所谓知识迁移法即知识的迁移延伸,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描写的经典画面——“背影”,那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写作体验,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表现父亲的关怀和爱护。最后,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父子情深、父慈子孝的文章主题。
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指出:《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一千五百字,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具有极大感动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这种“仁爱孝悌”的美德就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的核心是博爱众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关系,从而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为“忠恕”。恕者,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以诚待人,从而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通过知识的迁移延伸,能使学生理解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
二、欣赏教学法
欣赏,就是对周遭的人或物给予一种评价,继而表达一种好恶之感。欣赏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善恶分明的情感。如今的教育,多注重知识的灌注和技能的养成,而忽略学生品格的陶冶。其实,高尚的品格能指导人生和陶冶性情,是最高的教育价值。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养成一种正当的态度和兴趣,才能确保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正当的途径,为大众谋福利。
一首雄壮的歌曲,可以振奋颓废的精神;一幅美丽的图画,令人忘却世俗的烦扰;一篇感人的作品,使人引发情感的共鸣。欣赏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涵泳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开拓心胸,超脱私利,享受人生的乐趣。在诸多欣赏中,道德的欣赏,是对于某人某事所表现的道德品格或社会品格的欣赏,如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公正、诚实、廉洁等。在语文、历史、品德等科目中,有大量的名人传记、格言、伟人事迹、英雄故事等,作为欣赏的材料,可以养成学生正确的态度,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品格。
道德的欣赏,属于善的欣赏。善的欣赏,最重要的是内部的模仿作用。例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学过之后,学生不知不觉会肃然起敬,立志热爱祖国,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这就是内部模仿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通过欣赏教学,让学生明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从而达到弘扬传统“精忠报国”美德的教学目的。
三、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学生的。
例如,在教学诸葛亮的《诫子书》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蜀汉丞相诸葛亮为报三顾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向后主刘禅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身为蜀汉权臣的诸葛亮,并没有为自己谋福利,他的全部家产只有八百多棵桑树,还有十五顷田地,可见其人勤俭廉政,真令后人慨叹“千古谁堪伯仲间”呀!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诫子书》,看他是怎样教育儿子的。
教师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能使学生深入文章,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和理智的共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知晓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俭节约、廉明正直著称于世。“俭以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来说则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勤俭廉政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美德。
参考文献:
[1]陈华.语文教学渗透传统美德的方式及须注意的问题[J].语文建设,2018(17).
[2]朱媛媛.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真”语文[J].现代语文,2017(06).
[3]孙尊玲.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美德的渗透策略[J].文教资料,2015(04).
[4]张文婧.语文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08(08).
[5]马瑞霞,王茜.在語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教师,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