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隽
大巴在维也纳金秋的夕阳下开了半个小时,才从市中心来到了美泉宫附近的这家传奇餐厅。它在歌剧院边上的分店早在一个月之前就被订完了所有的位子,此时必定也已高朋满座。奥匈帝国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曾经对着他的王公大臣宣布,这家店里的牛肉汤是他最喜欢的食物,没有之一。于是,餐厅骄傲地直接把这句话印在菜单的第一页上。这道“皇帝牛肉汤”采用上好的牛肩肉,盛在中号的铜锅里上桌。按照习惯,首先要喝牛肉清汤,然后将骨髓涂在黑面包上,最后才叉出牛肉,和烤土豆、配菜、苹果辣根一起享用……
这位酷爱牛肉汤的皇帝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不过和电影中刻画的相反,茜茜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和皇后,而弗朗茨做皇帝则不可谓不勤勉。在他执政的六十多年(1848-1916)里,几乎每天都在凌晨四点多起床,赶到市中心的霍夫斯堡皇宫“上班”。如今,在维也纳市中心随便走走,到处可以看到建筑物上约瑟夫的名字。走着走着不免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他还在位,岁月依旧静好,然而他的帝国已经灰飞烟灭一个世纪了。
利奥波德博物馆恰好办了特展“维也纳一九00”。除了克里姆特、埃贡·席勒和科柯施卡那样的著名艺术家外,展览还在整整一面墙上,挂满了一九00年前后维也纳的学者和知识分子照片—马赫、维特根斯坦、波茨曼、马勒、庞巴维克、弗洛伊德、熊彼得……似乎这一座城市就可担负起整个西方文明的重任。历史弄人,辉煌与没落同时发生。没有谁能预见到,一战宣告了这一切的终结。
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在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里,用特罗塔家族祖孙三代和约瑟夫一世的关系,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这部小说里呈现出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帝国衰落,与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對维也纳“黄金时代”的追忆形成强烈对照。一个是在波西米亚的小城,另一个是在高雅体面的“帝都”。然而,人们都听到了一个时代巨变的隆隆鼓点,最终体现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幻灭中。
历史学家卡尔·休斯克在《世纪末的维也纳》中写道:“若不是出生在当时的人,很难相信即使在那个时候,时代变化的步伐比骑兵队的骆驼还要快……不过在那个年代,没有人知道变化何去何从……也没有人能分清哪些是上层,哪些是下层,什么在进步,什么在退步。”传承牛肉汤的美味,固然重要,但如何能品出那个时代的剧变,才攸关生死。